后Fitbit時代 中國可穿戴企業如何圓上市夢?
近日Fitbit強勢登陸美國紐交所,上市當日股票即飆升50.2%。作為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設備公司,Fitbit可謂賺足了眼球;《福布斯》雜志更是稱之為 2015 年最令人期待的 IPO 之一。
2007 年成立于舊金山的 Fitbit 是為數不多的較早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公司之一。而當時的可穿戴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兩年后Fitbit 發布了它們首款可穿戴設備:一個夾子狀的健康追蹤設備,專門用來記錄用戶運動和睡眠數據。八年后的今天,Fitbit一步步成長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老大,攫取了34%的市場份額,估值 30 億美元。
Fitbit取得了成功,為目前混亂的可穿戴設備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那么可穿戴市場現狀如何?產品和技術還有哪些局限?后Fitbit時代,中國可穿戴企業何時能夠實現IPO?
可穿戴市場現狀
Fitbit從無到有的八年耕耘更像是可穿戴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如今的可穿戴市場也不再屬于數年前功能單一的健康追蹤器。在資本的推動以及媒體的關注下,智能穿戴技術在不同領域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除了以Fitbit為代表的智能手環產品外,蘋果、三星、華為等傳統硬件企業、耐克等運動娛樂企業以及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也紛紛跟進,產品類別無所不包,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服裝等在極短的時間內占領了整個市場,可穿戴應用百家爭鳴之勢驟起。
據悉,僅在中國市場,智能可穿戴市場規模將由2014年的22億人民幣發展到2015年的135.6億,預計2017年將達300億人民幣,市場潛力巨大。
然而,市場的野蠻生長在帶來了紛繁復雜的可穿戴設備的同時,也讓眾多從業者難窺產業真容,傳統的展會形式在如今快速高效的信息時代更是顯得費時費力。在線展覽作為一種新興的展覽形式打破了傳統展會對場地和成本的制約,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
產品和技術的局限
截至目前,日益壯大的可穿戴產業并未孕育出一款廣受認可的殺手級產品:功能仍難滿足市場需求,用戶體驗差強人意,用戶需求發掘方向不明確,導致做產品定義時盲目追求功能上的大而全。
如何才能利用最新的技術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我們知道,目前可穿戴設備基本上是以MCU或AP作為主控,通過各種傳感器進行相關指標的測量,外加藍牙或NFC等技術進行無線通信。雖然這些技術單列出來都相對成熟,但組合在一起滿足可穿戴設備的需求還遠不像“搭積木”那么簡單。
此外,續航問題也為可穿戴設備招來了不少非議,對于小屏或者無屏的智能手環來說,這個問題可能并不存在,但是搭載了LCD屏幕、CPU及GPU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依舊延續了智能手機的尷尬,難逃一天一充的宿命。
盡管無線充電、柔性電池和快速充電等電池相關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還需時間。面對消費者日益強烈的低功耗需求和實時的娛樂功能多樣化需要,現有的電池技術瞬間變得脆弱起來。可見,除了在電池技術上尋求突破,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實現較低的功耗,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擺在可穿戴設備業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可穿戴何時能夠實現IPO?
市場的火熱吸引了更多廠商加入到可穿戴設備市場競爭中,而中國的可穿戴企業如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呢?從Fitbit成功IPO我們可以看到,與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鏡相比,Fitbit的智能手環功能更簡單、專一和有針對性。不同于蘋果的Apple Watch和谷歌的Google Glasses在功能和應用上的大而全,Fitbit、Jawbone這些在可穿戴設備行業嶄露頭角的品牌恰恰相反,只因其在健康監測領域做得出色才脫穎而出。
對于他們來說,功能少而精,即便只專注于健康監測,也能不斷翻新花樣,這才是從蘋果、谷歌虎口奪食的資本,而這也是國內眾多企業所缺少的。從最初的心率記錄到如今的血糖血壓、睡眠監控,Fitbit們的確做到了極致。而從研發投入、營銷等角度看,“力出一孔”能夠創造出更大的收益,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