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如何邁向工業4.0
自美國提出“先進制造伙伴計劃(AMP)”?德國提出“工業4.0計劃”等重大產業革命性政策,企圖重建與引導全球智慧制造技術發展,這股工業4.0浪潮就席卷全球,方興未艾?在這股卷動產業革命的浪潮下,臺灣傲視全球的電子科技業,及隱形冠軍的中小型制造業,勢必受到影響,制造業該如何掌握這股潮流,從中找到轉型契機,面對未來的競爭與挑戰呢?
     
臺灣三大產業的因應策略
工業4.0的可能性,從M2M(Machine to Machine)? M2B (Machine to Business)垂直整合的智能工廠,延伸到串連企業接單到客戶服務價值鏈(Value Chain)的水平整合,乃至價值網路中合作伙伴的價值網絡應用服務導向整合(peer-to-peer value network),都是制造業邁向未來制造必需循序漸進的目標,臺灣有許多不同規模的制造業者尋求IBM的建議,每個企業對工業4.0的訴求與切入點都不甚相同,IBM建議,應該先將企業在這場革命中的策略定位?三到五年中長期的營運規劃思考清楚,然后再訂出邁向工業4.0所要達到的規模?時程,以及每一階段藍圖架構,這樣才能畢其功于一役,減少來回修正的冤枉路?
目前來看,正熱情擁抱工業4.0的產業族群,以電子制造業為大宗,包括IPC?網通廠?EMS組裝廠,其次是工具機產業,再來是半導體產業?將這些企業以規模?生產價值鏈所處位置與工業4.0發展模式來區分,大概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產業通常是硬體設備的供應者,以網通業者及IPC為代表?他們在工業4.0的垂直整合中屬于聯結(Connection Layer)層,著重的是機器與機器(Machine to Machine)間的資料交換,感知器的布署與機臺連線能力的掌握,因此這一類廠商通常是從生產設備連線?資料傳輸渠道與自動化的能力談起?這個族群的企業雖然很想切入完整工業4.0垂直整合的應用,但是仍普遍存在向上設計整合工業4.0上層商業應用情境與智慧分析運用的落差?
第二種族群是系統整合者,以EMS廠為主,這種類型的企業規模較大,具備整廠輸出的能力,企圖建立一個工業4.0的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典范,將生產環境的高度自動化及高度連結性當作示范工廠的訴求,目前這種類型的廠商以組裝廠居多,而他們面對的問題是,雖然已經具備高度自動化及產線連結的能力,但即時性大數據分析與動態生產規劃優化的能力偏低,對于這一種族群的企業,IBM多建議在討論智慧工廠的同時,也必須開始思考智慧分析應用情境來定義資料搜集的種類與收集點,同時建立大數據平臺處理產線運作時產生的大量即時數據,包含哪些機臺資料?參數或環境資料需要被搜集都必需詳加定議,方能有助于線上(Online)?即時(Real time)的設備維修預測?動態生產排程?設備使用率等等更進一步的分析及優化之需求,才能真正落實工業4.0的概念?
第三種是半導體廠,盧志浩認為,在工業4.0的路上,半導體產業的高度自動化以及大數據分析的靈活運用已經讓它達到3.5,接下來需要思考的是更多的整合,例如排程的整合尚未做到即時(Real Time),在進行更高階的分析及優化目標時,許多設備還是需要進行更新,并且同樣應該事先計劃定義好資料搜集的規格,模擬優化的情境?
首先確立策略定位,再決定改革規模
從目前與臺灣企業接觸的經驗,IBM觀察到,企業對工業4.0的想象?預期達成的目標與實際的規劃,多少有些落差,因此盧志浩建議,每家企業都有自己想要參與工業4.0的出發點,企業主應該首先對公司的角色定位及自身優勢做清楚定義,因為角色定位將會影響隨之而來的商業模式和改革規模?
   
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工業4.0的角色定位分類:
1、硬體設備制造者(Device Maker): 由于掌握硬體制造的優勢,但不容易在產業規格標準定義上扮演領頭羊角色,可以先進行智慧工廠(Intra-factory)的建置,運用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品質?
2、解決方案整合者(Solution Integrator): 透過與設備商合作,連結系統與設備,在整個生產流程中進行預測分析及優化,從接單到出貨,可以做到近乎即時的訂價及產能排程,并與協力廠商間分享資訊的能見度,經過分析后再回頭優化原本的計劃,強化廠與廠間的價值鏈應用(Inter-company value chain activity),進而提供高度客制化的產品,進入可高度追蹤的物流系統,做到可預測的售后服務?
3、系統標準的建立者(Ecosystem Builder): 由于已經是產業生態系統領袖,更應該清楚定義價值網路中不同伙伴的角色及資訊在價值網路中的流向,哪些項目必須自己做?哪些必須找尋合作伙伴,要做多大規模的應用?哪些使用情境需要建立?建議可以制定應用程序接口(API),分享即時產能?訂單?存貨的資訊,使產線上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取用這些資訊?
制定發展時程及藍圖架構
工業4.0的目標并非那么簡單,會因產業的特性而影響時程?當角色定位及規模都已經確定,想要邁向工業4.0的企業,最后就可以訂出策略性的時間表,及每個時程預計達到的架構藍圖,例如M2M?MES? DataPlatform Service? ERP ? API? SOA? Cloud等,根據這些架構方向,再去發展每一個層次必須擴張的能力及策略的結盟?
對于制造業來說,工業4.0提供了極佳的遠景與話題,同時也是許多目前遇到瓶頸的中小企業的轉型契機,這一場全世界矚目的工業革命,令人引頸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