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互聯網結構將發生巨變 現有模式不可持續
9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考察目前的互聯網及其背景會得出互聯網還沒有開始向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結論。但是,各大互聯網巨頭和基礎技術的快速發展之間的沖突相當激烈,不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目前的互聯網將難以為繼。在考慮Web的發展時,對互聯網服務模式和移動內容門戶模式進行比較具有啟迪意義。
用戶必須首先選擇要加入的平臺——蘋果(iOS)、谷歌(Android)或微軟(Windows)。每款平臺都會極力留住現有用戶,防止他們流失。
亞馬遜、Facebook、蘋果、谷歌和微軟等公司競相擴大規模——用戶規模、設備種類規模,以及應用和服務規模。盡管不斷有創業公司試圖改變市場格局,但它們的投資者主要把大型平臺作為退出方式,因此,市場上真正的改變并不多,實際情況是大型平臺越來越大了。
目前的Web服務平臺模式與以往的平臺模式有相似之處。例如第一代的移動平臺。在2002-2005年期間,移動運營商建立移動內容門戶,向用戶提供大量內容和服務。通過控制對內容的訪問,理論上運營商將獲得不斷提高的排他性,吸引大量需求,從而實現盈利。
《紐約時報》等內容品牌將被與運營商達成協議,因為運營商是它們向用戶提供內容的唯一途徑。運營商將因此成為移動內容的唯一發布渠道,利潤率高達20%-60%。但市場的發展表明,這只是一廂情愿。
用戶發現利用數據服務訪問第三方服務是這一模式的第一道裂縫,因為這使他們能繞過運營商。移動數據服務最初的高價格和低速度,使得訪問第三方內容和服務在當時還不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2.5G、3G和4G網絡的問世和包月服務的推出,鼓勵越來越多的內容品牌和服務設立能直接訪問的移動網站。
2007年,蘋果和谷歌推出了各自的移動平臺,成為壓跨移動門戶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家運營商規模相對較小的產品經理團隊的創意不可能與大量外部開發者相提并論,移動門戶模式走到了盡頭。
目前的平臺模式面臨窮途末路的一個原因是,它不能有效地挖掘蘊藏在海量數據中的不可限量的價值。未來數年,物聯網的發展將產生海量數據。
一種開發者平臺——例如Android或iOS,無法完全收集未來數年產生的海量數據,并挖掘蘊藏在這些數據中的商業價值。因此,我們需要全新的技術,而非另外一個開發者平臺。
目前的互聯網服務模式不可持續的兩個主要原因:其一,隨著平臺復雜性日趨提高,它們日趨難以管理、速度越來越慢、效率也越來越低下;其二,數據量的增長將很快超過最大平臺的處理能力。
新一代企業家和開發者會嘗試繞開平臺,直接利用數據創收。當壓力達到臨界點,市場就會出現裂縫。業內人士預測,市場上將出現介于用戶與開發者之間的服務發布和應用開發架構層,獨立于目前的各平臺。平臺不會消亡,但它們將與目前有所不同。
新架構將由不同于現有平臺的新平臺提供。新平臺可能由蘋果/谷歌平臺之外的一家或多家互聯網巨頭提供,例如亞馬遜、阿里巴巴、三星、華為。
盡管蘋果和谷歌等公司將繼續是成功、盈利能力極高的公司,但像微軟那樣,它們不可能無限期地控制服務創新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