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騰訊金融的戰略布局 從過去10年看未來10年
作為中國互聯網市值最高的前兩名企業,騰訊和阿里的一舉一動都頗受外界關注,更何況是他們的每一次組織架構調整。這一次是騰訊金融的“升線”調整,把一直以來就處在風口浪尖的金融部門再一次推向了人們視線的焦點之上。

9月14日,騰訊內部發了一封《關于“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組織架構調整的通知》,宣布撤銷此前以財付通為主體構建的金融業務架構,全部劃入到新的“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下。這條線包括多個部門:支付平臺部、理財平臺產品部、平臺研發部、金融市場部等。
一直以來,不少業內人士猜測,騰訊遲早會整合旗下所有的互聯網金融資源,甚至進行專門的架構調整,為金融業務的發展進一步“開山辟路”。沒想到的是來的這么突然和果決,并且依然保持了低調,沒有做任何對外宣傳,這也并不能阻止媒體的圍觀評論。
自然而然地,很多評論將騰訊金融和阿里系的螞蟻金服相比較,的確無論是業務類型還是戰略意圖,二者之間都有著極為相似的路徑和戰略規劃。業務上,你有的我都有;戰略上,在二馬心中,金融都當成了下一個十年的核心戰略之一。難分伯仲。
今天,我們不一一對比二者的優劣,只是想探討一下騰訊金融系統這10年來是如何步步為營發展起來的,以此來判斷一下未來的10年騰訊金融將如何布局?
而今,雙方不約而同將互聯網金融作為下一個十年的核心戰略之一。阿里在去年成立螞蟻金服集團,并把支付、理財、網絡銀行、小額貸款等互聯網金融業務注入其中。可以說,螞蟻金服就是阿里互聯網金融的獨立軍團。
從騰訊金融此次“升線”來看,未來騰訊金融戰略將更加聚焦,從多點開花轉變為強調集團軍作戰。通過深度整合財付通、微信支付、QQ錢包、理財通、征信等優勢資源,意味著將幾組金融重拳重新配置,形成合力從而發揮更大的威力。
過去,騰訊金融10年的布局“章法”
毋庸置疑,騰訊是中國最重視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過去的10年來,騰訊在互聯網金融上的布局,就像一位高手在下棋,眼光也放得比較長遠,而他每一步的落子都有其意圖,不同的棋子看似獨立實則密切相關。這次的升線就是把棋盤上關鍵的棋子進行串并聯,循序漸進、步步為營,這就是所謂的“章法”。這也符合小馬哥一貫的風格,悶聲發大財,先做了再說甚至不說。
在互聯網時代,支付是所有商業活動的起點和終點。而對于互聯網金融,支付也是極其重要的連接工具。早在2005年,騰訊就推出在線支付平臺財付通,而今,財付通用戶規模超過2個億,是中國互聯網最普及的支付工具之一。
財付通無疑是騰訊金融的開山之作,此后的多個金融產品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騰訊也為移動支付注入了更多的創新元素。
在財付通的底層技術、支付能力和安全體系下,微信支付和QQ錢包應運而生。在騰訊內部,“QQ錢包+微信支付”被看作是騰訊開拓移動支付O2O應用場景的“倚天劍”和“屠龍刀”。如今,無論在商場、便利店、加油站甚至是影院購票,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在騰訊的戰略規劃下,移動支付不再是單純的支付管道,而逐漸成為連接用戶與商家,連接用戶與服務的“連接器”。
做金融不可能沒有支付能力,因此在線支付和移動支付只是騰訊在金融領域開疆擴土的第一步。騰訊終極的目標是成為互聯網與金融的“連接器”。
金融業務包羅萬象,騰訊接下里要做的就是,在移動支付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出更多的金融服務產品,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商業價值。
此后,騰訊又陸續推出了互聯網理財平臺理財通、證券產品自選股,以及將要上線的微證券。
理財通從2014年1月發展至今,已不再局限于“寶寶類”理財產品,而是囊括貨幣基金、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成為騰訊互聯網金融的載體平臺。而依托于8億的QQ用戶和6億的微信用戶,理財通發展勢頭猶如星火燎原,截至今年7月,理財通用戶數超過1600萬,交易額已突破1500億元。
“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八個字很好地詮釋了騰訊金融的布局之道。為了更好的推進普惠金融,讓每一個個體和微小企業都充分享受到優質的金融服務,騰訊再一次切入傳統金融的“腹地”——銀行。
2014年末,騰訊旗下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正式上線,成為中國第一家純互聯網銀行。2015年1月,微眾銀行迎來了總理李克強親自視察。“現在希望用你們的方式來倒推傳統金融的改革。”李總理對于微眾銀行同樣寄予厚望。進入2015年,包括阿里旗下網商銀行也完成上線。然而從客觀上看,網絡銀行的發展仍然受到政策環境的束縛,要實現更多的普及、真正影響普通人的生活,網絡銀行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還有一塊業務,對于互聯網金融非常重要,然而卻經常被大家忽略,這就是個人征信。此前,作為傳統金融的關鍵一環,征信業務始終牢牢掌握在央行以及傳統金融機構手中。有機構預測,未來中國個人征信市場空間可達千億元規模,對于互聯網公司,這依然是前景誘人的藍海市場。
目前,騰訊征信已經推出人臉識別服務、反欺詐產品和信用評分報告三大產品。騰訊征信總經理吳丹坦言,互聯網征信是對央行征信系統的補充。騰訊征信擁有龐大的社交數據,包括優秀的網絡信息安全記錄,可以幫助5億沒有信貸和征信記錄的人群建立個人信用。
如此看來,騰訊互聯網金融布局已經基本落定。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家對于互聯網金融各項監管和扶持政策的具體實施,騰訊互聯網金融有望全面開花結果,攫取豐厚的紅利。
未來,只做連接器,不做顛覆者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騰訊要在互聯網金融里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眾所周知,騰訊是“互聯網+”的最早提出者,更是最堅定的倡導者。今年兩會上,“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總理也強調,“互聯網+”要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因此,馬化騰肯定也不是要用互聯網武器顛覆傳統金融。
事實上,我們幾乎看不到騰訊在互聯網金融上采取過“顛覆”、“干掉”等字眼。正如我們上面提過的,騰訊希望自己做互聯網和金融的連接器。如果翻看騰訊十幾年的發展史,從最早做社交,連接人與人的溝通;到支付,連接人與商品;再到金融產品,連接人與金融服務......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甚至會出現人與智能設備的連接,比如已經成為現實的人臉識別和支付。
也因為“連接”的理念,從2005年做財付通開始,騰訊做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和競爭對手有明顯的差異。因為既然希望合作伙伴進入“連接”的生態系統中來,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為“連接”構建最好的服務環境和管道設施,財付通、微信、理財通這些產品無一例外都是為用戶、為合作伙伴服務的。
很多人在議論,騰訊此番調整架構就是為了對標阿里螞蟻金服。對此,我的看法是,這個目的當然有,但肯定不是主要意圖。互聯網金融的未來足夠廣闊,大到足以容下騰訊、阿里以及更多的創業公司。而在幸福到來之前,大家要做的不是說干掉哪個對手,而是要想清楚自己要成為的樣子。
騰訊既然堅定地要做連接器,所有的戰略焦點和布局實施就應該是把自己的生態搞的和諧健康,把連接能力和服務能力做到極致。試想一下,在馬化騰的位子上如果天天想著和阿里PK,不覺得累嗎?這會是他這種層次的格局嗎?其實還有一個道理,騰訊真的會怕阿里嗎?一定不會,作為一南一北的雙雄,他們再打仗,恐怕也會和當年滴滴、快的那樣,最后各給臺階罷了。他們各自要對標的,只是未來幾年后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