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四個月估值過億的智能硬件項目
兩年前,一款可以測量體內脂肪的智能秤在易迅網悄然上線。短短半個月,這臺秤交出的答卷是總共賣出5000臺,好評率97%以上。在隨后的售賣中,這款秤易迅的復購率達到66%以上,而在京東商城,復購率甚至達到了74%。
隨著大賣,做這款秤的初創企業開始慢慢浮出水面,進入投資人的視野中。這款體脂秤取名Latin,來自PICOOC(有品科技),CEO張悅。

生于1985年的張悅,言談舉止顯得比實際年齡大很多,他有個特點——快,說話時語速快,沒有多余的字;走路快,永遠在繞著產品轉;思路快,習慣從不同維度來闡述一件事。講到產品時,眼神里的自信會伴著極為鏗將有力的聲音噴涌出來。
他的自信不無原因。早在產品2013年12月開賣之前,他已拿到戈壁創投400萬美元A輪融資,估值過億。而這距公司成立還不到5個月時間。
“當時的資本如果沒有聽說過有品,就不用再做了”,回憶當時的情景,張悅有一點志得意滿,但緊接著,他慢慢跟上一句,“我只選擇在戰略上會有支持的投資方。”
2014年4月,張悅終于找到了心滿意足的戰略投資方,這個投資方是此前從未投過任何智能硬件項目的騰訊。
對于這個產品,騰訊的投資團隊一開始是有顧慮的。智能硬件產品做出來容易,做好難,要一直黏住用戶,更難。更重要的是,騰訊沒有投資硬件的經驗。彼時,整個硬件領域仍處于早期,如何找到最有價值的硬件產品,對于整個硬件投資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后,一個關鍵人物的出現,加快了這場投融資博弈的進程。他就是騰訊集團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在此之前,馬化騰使用過有品的體脂秤,他對這款產品非常贊賞。
在與騰訊投資部的見面中,張悅將自己對產品的理解和盤托出。
“我們的核心是通過硬件把每個人的體征數據傳到云端,通過大數據建模分析,對每個人打上不同維度的標簽,并針對不同的標簽衍生出定制化的服務。騰訊目前有6億多用戶,而每個人有不同的體征數據,圍繞這些數據,能衍生出多少增值服務,這是未來多大的一塊市場?”
在張悅看來,這是騰訊的機會。一直以來,他都將有品定位為一個未來垂直領域的數據公司,而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他要靠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有品質的服務,做一個圍繞人體數據的稱職管家。
數據這個詞如今有點被用爛了,特別近兩年來,各類智能硬件瘋狂涌現,凡是必提“大數據”,必提“入口”,必提未來“想象力”,但是真正能沖殺出來,搶占入口數據的產品還沒有出現。
這是機會,也是挑戰。如果說數據服務是未來,那么現在最緊要的就是拿得出品質過硬的產品。
“這個產品必須投!”馬化騰對張悅的產品戰略很是贊同。在這之后,馬化騰與投資團隊又來來回回發了十多封郵件,這種融資敲定。
在互聯網流量上,騰訊無疑是有品推出進一步衍生服務最大的支持。而對于一款硬件產品,渠道的暢銷也極為重要。為了加速這款產品的成長,騰訊后來拉來了京東,一起進行戰略投資。
創業興奮點終于到來
張悅是一位連續創業者,曾先后轉戰移動端IOS APP開發,也做過移動互聯網3G人才培訓。
創立有品之前,張悅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樣的產品才是活在未來。偶然間,一則新聞強烈地觸動了他——20年前,我國瓶裝保健品產值僅僅300億左右,而2013年,產值已經達到3000億。人們為健康付費的意愿竟然如此強烈。那么,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進一步崛起,健康市場的消費品類和消費數額將出現一塊天大的市場。
他開始激動起來,不過隨即又陷入了困頓:以何種方式切入這個行業?
一連兩個月,張悅深度浸泡在國內外所有的健康類社區中。慢慢地,他發現,這些社區的互動非常淺淡,人們在交流中表達了對健康的關切,但下了線,該怎么生活還怎么生活,并不會堅持照好的建議去做,更不會為此花錢。
“僅看看并不會對健康產生很大的效用。”這是他的疑惑。
同時,他注意到,一般去醫院體檢過的人容易大肆花錢,做治療、買補品,可這個時候往往已經來不及了,病癥已經形成了。
“有沒有一種方法,讓人們在日常就能準確而快速地了解到自身的身體狀況,并及時告知,應該如何調節和改善?”張悅在心里默默地構思著。
他腦子里出現這么一幅場景,有這么一款產品,它清晰而便捷地讓用戶看到自己每天的體重、體脂、肌肉、血糖、代謝、尿酸及近期趨勢,并且告訴這個用戶近期最好做哪些有針對性的運動,應該吃些什么,不吃什么,應該謹防哪些數據的異常變動等。這樣,每個人都能更加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也能相應去做一些真正適合自己的改進。
這是健康社區和傳統體檢都干不了的,而這正是他尋找的代表未來的創業方式。想到這里,張悅稱自己有點熱血上揚。在創業這條路上,他終于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遠方——基于數據的深度健康交互方式。
做秤,思考的終點
堅定了這個大方向后,張悅開始了深入思考。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怎樣才能真正實現?應該分幾步走?
在他的理論構建中,有三個點至關重要:數據、分析、服務。三者層層遞進,缺一不可。
首先是數據。必須有全面而準確的數據,而且要持續有數據進來。如何破?這只能是做智能硬件,而且要做一款黏度足夠高的智能硬件去收集,這個收集還得讓用戶自覺自愿,非常樂意。
第二步,分析。有了數據,下一步的重頭是分析。分析由淺入深分為兩個層次,就像脊椎和大腦,一個提供簡單的應激性反饋,一個提供基于復雜算法的判斷和推理。
如,一段時間,體脂率升高了還是下降了,肌肉率增加了還是減少了,這是淺層次分析。這遠遠滿足不了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單純數據趨勢的分析并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用戶需要更精確的分析,需要知道自己現在到底怎么樣了,可能出現什么問題,該怎么辦。這就必須做深層次分析。
在張悅看來,深層次的分析才是未來智能硬件產品的核心競爭點。要做深層次分析,兩個維度必須同時進行。
數據維度的增加。這個可以通過在單個智能硬件上增加測量維度實現,也可以通過增加相關硬件品類來更多擴充測量維度。
人工智能分析。數據擴大后,要有對不同數據維度進行交叉分析的能力,從而對用戶進行畫像,打上不同的標簽。如果這一點能精準地做到,這就離實現真正的定制化健康管理不遠了。
第三步,服務,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健康建議,健康解決方案,并且根據不同的階段,方案也隨時做出變動。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個智能管家,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主人的身體狀況。
基于這樣的思維模型,張悅需要解決第一個問題是,到底找一款什么產品來切入。他的考慮是從減肥人群,愛美的人群切入。這部分人群天生對自身數據比較敏感,較容易形成高黏性。他想到做一款智能體脂秤。
體脂秤自1995年就已經在市場上了,不過主要用于醫院及美容院的配合治療,普通消費者甚少聽說。
“把這樣一個企業級的消費品帶入日常家庭,走得通嗎?這可是一次完全沒有經過市場驗證的冒險。”張悅心里很忐忑。
不過,后來的事實讓他心里的石頭落了地。第一款智能秤Latin自面市以來,10個月時間,共賣出6萬臺,這對于一個小小的初創公司來說,算得上巨大的成功。
做秤,創業的起點
數據從來只青睞品質過硬的產品。
張悅對秤提出兩個要求,第一個,數據的精準測量。為此,張悅找來了在硬件領域有十幾年經驗的硬件負責人,專門打磨硬件的產品迭代和品類創新,以及供應鏈管理和品控管理。
第二個,黏性。如何把它做成一個能玩起來的產品?讓數據源源不斷而來?
“互聯網玩的其實就是人性,很多產品做不起來,那是因為他根本不懂用戶。”在張悅看來,情感是交互的基礎。所有的測量數據不應該是冷冰冰地呈獻給用戶的,而是要跟用戶產生關系,讓用戶一看就懂。
比如,多一些有趣的解釋,來讓用戶更了解自己近期身體的變化趨勢,是進步了,還是退不了。用戶看到身體的趨勢變化,可以炫耀,可以求鞭策求鼓勵,無形中產品就在用戶群中互動起來了。
也正是用戶在朋友圈的截圖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這款秤在生活中扮演的有趣的角色,也讓這款秤的銷量飛速上升。張悅稱,曾經有一位用戶的不自覺分享拉動了100臺秤的購買量。
如今,PICOOC已推出5款智能秤,分別定位不同人群,并且開始推出新的品類——臂帶,不斷為他的”數據帝國”開疆拓土,也讓這款本不屬于剛需的產品,硬生生闖入了剛需品的領地。
而除了產品,他的“畫像”事業也開始有了新的突破。
一個女孩,每天堅持用秤,有一天她的體脂率在某個時間節點上波動非常大。智能秤根據她的情況,推送了兩個可能,一種是姿勢不準導致體脂率變化,第二個是可能發燒。女孩當時測了體溫,發現確實在發燒,只是自己沒有感受到。這就是連續性數據給用戶帶來的價值。
再后續,結合精準的畫像,相應的服務就開始了。
比如,一個女孩,20-25歲之間,測量趨勢呈這樣一個現象,體重下降,水分下降,體脂上升或不變。根據她水分的下降曲線,直線型或者緩慢型,再結合代謝率的變化,智能秤的算法模型可以推斷女孩是在吃減肥藥還是在絕食。因為減肥藥主要是通過脫水的方式讓體重減輕。吃減肥藥會造成機體混亂,喝果汁可能會反彈,還可能導致暴飲暴食。針對這種情況,算法會根據她的身體狀況推薦適宜性的體育運動,并根據她的減肥目標設定每日必須完成的運動量。或者,針對她的體質,推送讓她身體恢復正常的飲食建議,和科學的減肥食譜。
要做到這樣,深度的數據交叉分析是需要不斷完善的難點。據張悅介紹,公司雖然初創,但已經建設了有品實驗室,類似谷歌X實驗室,基于未來所有的健康場景做核心算法的研發。
“這才是智能硬件最核心的未來競爭力”,張悅告訴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