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來襲:從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能

2014年6月7日,在英國雷丁大學組織“圖靈測試2014”活動中,俄羅斯人Vladimir Veselov 開發的人工智能軟件——Eugene,通過了原版圖靈測試。該軟件是五個參賽電腦程序之一,其模仿一個13歲的小男孩回答了測試者輸入的所有問題,其中33%的回答讓測試者認為:與他們對話的是人,而非機器!
圖靈測試是英國“人工智能之父”阿蘭?圖靈1950年設計的,目的是測試人在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問過一些問題后,如果被測試者超過30%的答復不能使測試人確認出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的回答,那么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換言之,在阿蘭?圖靈(Alan Turing)提出64 年之后,圖靈測試第一次被通過了。
盡管對這一事件有一些爭議,但毫無疑問,它是人工智能乃至于計算機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喻示著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
沒錯!一個新時代就要開始了。它是近幾十年來人工智能不斷發展、即將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此前,還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值得回顧:
一是深藍計算機與卡斯帕羅夫的比賽。1997年5月11日,IBM公司的深藍計算機在一場國際象棋比賽中與俄羅斯棋王、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進行第6次交手。此前,雙方已苦斗5局,打成2:5、2:5平手。在第6局決勝局,誓要捍衛人類尊嚴的卡斯帕羅夫在僅走了19步的情況下就眉頭緊鎖,向深藍“拱手”稱臣。整個世界為之一振。這是第一次在智力較力中機器打敗了人類專家,它意味著智能機器具有了高超的推理能力。
二是“Google Brain”項目中的識貓成果。2011年,當時供職于谷歌的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啟動了“Google Brain”項目。這個項目利用谷歌的分布式計算框架和大規模人工神經網絡,能夠在沒有任何先驗知識的情況下,僅僅通過觀看無標注的YouTube視頻,學習到如何識別高級別的概念,如具體的動物——貓。這就是著名的“Google Cat”,它的面世意味著機器具備了像人類一樣的感知能力。目前,這個項目的技術已經被應用到了安卓操作系統的語音識別系統上。
當人工智能具備了推理能力和感知能力,機器取代人類的一天還有多遠?對此,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時間表,前百度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余凱博士的時間表是:
第一階段(2000-2009):潤物細無聲
AI大規模應用應該是從2000年開始,因為PC互聯網產生大量的數據,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這里面包含三大應用——搜索、推薦、廣告。但這個時期人工智能的應用是“潤物細無聲”,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它都是一些偏后臺的技術,用戶不是那么容易可感知,盡管它實際上能產生巨大的產業價值。
第二階段(2010-2019):于無聲處聽驚雷
今天處在的這個時代,就是從2010年到2019年,我們將它形容為“于無聲處聽驚雷”。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更多的數據,更powerful的計算能力和網絡帶寬,還有包括更powerful的model,比如說深度學習,比如說讓語音識別從過去完全不可用到現在的可以預期。
百度第一個語言識別的系統,在安靜條件下語音識別是80%多的準確率,到今天能做到95%,而這差不多僅花了兩年時間。技術的發展非常快速地在進行。
大數據和深度學習讓AI從后臺走向前臺,從不可感知變成可感知。那它催生的產業規模也很大。為什么呢?因為前面講的搜索、推薦、廣告,這三個業務還在持續地發展,不斷地產生更大的價值。但同時,這些技術也向傳統產業延伸,比如說像物聯網,比如說自然語言理解和機器人的一些技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機器人技術里面最重要的一個是自動駕駛技術,從2015年到2020年會有一個快速地發展。技術層面的問題基本會在幾年內被解決,剩下的主要是法律法規、道德倫理這些問題。
第三階段(2020-2029):江山如此多嬌
從2020年到2029年的第三個階段,完全是一個預測,我們將之形容為“江山如此多嬌”。因為這個時期,我們將會看到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的應用。主要有三個趨勢在推動:第一個是社會需求;第二是產業趨勢;第三個是技術趨勢。
智能化的浪潮又將卷攜著我們去向何處?余凱博士給出的答案是“萬物智能”:“社會的趨勢,必將從萬物互聯走向萬物智能”。也就是說,以后的一切設備都將是一個人工智能系統,都會變成機器人!具體而言,即以后可能我們身上的每個鈕扣、每個鞋子都是智能設備,都可以互相連接并接入云端。
所以,可以被稱為“智能一切的時代”。“智能一切”這個概念出自樂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寧。在他看來,手機這個設備在5年內就將消失,會被穿戴設備、植入設備等智能硬件所取代。“你的手表、你的項鏈、你的戒指、你的眼鏡、你的汽車、你的桌子、你的房子……你的所有終端設備都是智能化的。當通訊、收發信息、各類應用和功能成為所有智能裝備的標配,請問,你為什么還需要一個裝在褲兜里的手機?”
換言之,當智能一切時代來臨,我們將被各種智能設備和智能機器人所包圍,且數量多的驚人。日本著名互聯網投資人孫正義就曾預言,2020年我們每個人會平均連接1000個設備。進而言之,未來沒有智能機器人的日子,你將難以適應,就像現在如果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你將無法生活一樣。
讓我們想象一下未來的生活:你睡醒睜開眼的那一刻,你已經生活在一個智能機器人充斥的環境中——你的家本身就是一個綜合型智能超級機器人,智能衛浴會為你自動調整洗浴水溫,智能廚房會為你自動烹飪早餐;等你出門上班時,交通工具會是一個無人駕駛的機器人汽車;當你走進辦公室,你的智能桌子會立刻感應到,為你打開郵箱和一天的工作日程表……
作為開啟一切智能的端口,你將根本不再需要一個笨重的手機,只需要一枚帶感應和身份認證功能的戒指:如果你想打電話,只需走到桌子旁邊,用戒指觸碰下桌子,桌子會自動調取你的個人通訊錄,你想call誰,桌子就可以直接打電話;你走到冰箱前觸碰下冰箱,冰箱會自動告訴你哪些水果沒有了,你可以在冰箱上直接下單購買;你走到衣櫥前觸碰下衣櫥,衣櫥會自動告訴你哪幾款適合搭配,你甚至可以通過衣櫥直接進入淘寶頁面選購新款襯衣……
人工智能設備就像“魔戒”一樣開啟并連接一切。
智能化技術將改造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讓交通變成了“智能交通”,讓醫療變成了“智能醫療”,它也推動了智能農業、智能城市等的發展……
法國歷史學家雷蒙?阿隆在敘述當今機器人時代時說:“這些人工智能的建構,把之前存儲在人腦中的智能嵌入機器中,這在人類史上是重要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