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科技革命 物聯網推動產生新社會面貌
專家學者眾口一詞,2015年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市場機遇,那就是繼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之后的“物聯網產業市場”。這個市場的形成,對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影響要比前二者更為大而深刻。因為,人類正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主導即是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制造業”。物聯網推動智能制造環節之間的協同、行業之間的融合,推動研產商之間的深度合作。智能世界正在建設,一個新的產業市場即將華麗現身。
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時代
什么是物聯網?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物聯網”(英語Internetof Things,縮寫IoT;法語為Internetdes objets)、“網聯產品”(les objets connectés)這些詞語還相當陌生,就像當年談“互聯網”,被看作是“玩科技人”嘴里耍弄的一個“時髦”。然而時過境遷,互聯網不僅概念已經被人熟識,其應用也深入人心。今天,幾乎人人講“網”,處處見“網”。走在街上、坐公交車、戶內戶外,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進入網絡,進行各種操作,已經是日常生活現象,甚至成為一些人須臾不離的活動。虛擬無形的因特網已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極大方便,此時為什么又出現了一個“物聯網”,它同“互聯網”又有什么關系呢?
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概念,而今風升水起的“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即互聯網加上傳感器(lescapteurs),它使互聯網“更上一層樓”,也可以把它說成是互聯網的延伸,是它的一個高級形態。而連接在這個系統內的成千上萬種物件便是“網聯產品”(les objets connectés)。
人們生活在一個由無數實質物件構建的環境里,對這個物理世界的管理,直接關系到社會的運轉和發展,當然也牽涉到每個人的生活質量。正是出于這一理念,科技工作者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又創建起一個主要針對實物,以構成國民經濟的各大實體為推動力的“物聯網”。這些大企業生產、管理、銷售著五花八門、各種各類具有“智能”的物品;而“物聯網”則把它們納入一個全新的運行機制中。
物聯網的產業鏈由多個部分組成,可以細分為標識、感知、處理和信息傳送四個環節;組成每一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分別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智能芯片和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傳輸網絡。智能產品按照國際協約標準模式獲得定格后,通過各類信息傳感接上互聯網,接受信息交換和計算處理,從而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由此,客觀的物理世界得到有效的控制,可以科學管理起來。簡言之,“物聯網”將讓人們一步步生活在一個變得更“聰明”的智能化世界里。物聯網因而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互聯網與物聯網的區別
互聯網著重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共享,解決的是人與人的信息溝通問題。用戶通過服務器、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和移動終端上網獲取資源,發送或接收電子郵件。在網上閱讀新聞,寫、讀博客,使用網絡電話交往,或者在網上買賣股票、定購機票、預訂酒店。所有這些在互聯網上傳輸的信息和文件,全都是由人輸入的,即使是圖形、圖像文件,也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下完成的。
物聯網則完全不同,它是通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相聯,解決信息化的智能管理和決策控制問題。尤其重要的是它的“自動”功能,因為該系統采用傳感器和無線射頻識別通訊技術(RFID),因此物聯網感知的數據是傳感器主動感知,或者是無線射頻識別讀寫器自動讀出的。借助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手段,物聯網絡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品實現互聯互通。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運用電子標簽將真實的物體聯接上網,在網上可以查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通過物聯網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對設備、對人員進行集中管理和控制,當然也可以對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設備、汽車進行遙控,搜索其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
“互聯”演進,天翻地覆
專家們在普及物聯網知識時特別強調物聯網的影響力所在,指出:物聯網和互聯網的發展在本質上的不同點,在于它們的驅動力不同。了解這一點,便能明白為什么物聯網產業潮會對整個社會面貌產生革命性的推動。
互聯網發展的驅動力是個人,互聯網是開放性的空間,人人可以參與,包括其創造者和使用者。這一理念在極大程度上激發了以個人為核心的創造力。而物聯網的驅動力必須來自企業。因為,物聯網的應用所針對的對象全都是實物,涉及到各行各業,各類技術。物聯網的實現首先需要改變的是企業的深層結構,即生產管理模式、物流管理模式、產品追溯機制和整體工作效率。因而,一個企業進入物聯網的過程,實際上是它真正利用現代科技成果,進行自我突破與創新的過程。物聯網的發展推動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結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是物聯網靈感的來源,與此同時,物聯網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互聯網向一種更為廣泛的“互聯”演進,這樣一來,人們不僅可以和物體“對話”,物體和物體之間也能達成交流。
物聯網用途十分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行政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無數領域。因此物聯網技術也被稱為“智慧的地球”戰略。
中國主導定制規則
“物聯網”的發展經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準備。這是因為它牽涉到整個社會、甚至整個地球村,為了讓全球化的世界受益于新的信息時代,需要解決很多問題;例如制定政策與法規、統一與協調技術標準、構建管理平臺、建立有效的安全體系和繼續促進應用的開發等。
物聯網的發展對于全世界都具有戰略意義,因而受到密切關注。正如本月初中國媒體《物聯網標準之爭背后的大國博弈》一文中指出:互聯網誕生于美國,多年來一直由美國在引領著它的發展,其它國家則跟隨著美國亦步亦趨。而今人們面對著新興的物聯網,中國與其他國家處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事實上,中國的科研機構早在1999年已提出了“感應網絡”概念,比西方提出“物聯網”概念要早五、六年,中國并在此領域前瞻性強,布局早,速度快,形成了較強的技術積淀和人才儲備,在技術層面上毫不遜色于西方國家,在某些感應技術方面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目前在物聯網操作系統開發上正開足馬力,試圖像掌控互聯網操作系統、移動互聯網操作系統那樣占據全球物聯網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
標準之爭,歷來是大國利益的訴求和博弈。在全球化的今天,誰掌握了標準,誰就贏得了市場主導權。有人說這是各國之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長久以來,美國一直掌控著國際標準的制定權。而標準就是游戲規則,當今世界的經濟運行,有許多是在美國制定的游戲規則中操作。因此,在物聯網標準架構談判中,美國也要爭奪主導權,奧巴馬總統甚至親自出面干預。
然而,盡管美國竭力反對,2015年5月國際標準組織(ISO/IEC)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的“物聯網標準化大會”上決定,新成立的物聯網標準工作組將“同步轉移原中國主導的物聯網體系架構國際標準項目”,并由中國專家繼續擔任該項目組主編輯。這是中國第一次取得主導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國際標準的制定權,第一次作為“主導者”而不是“跟隨者”出現在國際標準舞臺上。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