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加碼移動支付端 光子支付“優勢巨大”
移動支付的理念隨著“互聯網+”潮浪的涌進而興起,驅趕著銀行從傳統支付渠道向移動支付發展。
央行于9月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電子支付業務保持增長趨勢,網上支付業務金額達464.26萬億元,同比增長44.57%。移動支付業務漲勢迅猛,金額達26.81萬億元,同比增長了445.14%。
銀行為何變得主動了
通過尋找新的合作者的方式,銀行逐漸從支付賬號提供方,轉變為移動支付的革新者。在銀行參與下,移動支付產品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記者從行業里了解到,目前包括平安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產品,例如光子支付、移動支付可穿戴手環、指紋支付等。各類新型支付模式的推動下,移動支付生態圈初步形成。原本對于高新技術表現相對“木訥”的銀行,這次在移動支付面前為何突然變得積極主動了?
“一方面,我們認為移動支付是一個入口;另一方面,我們認為解決一個‘出門要帶錢包’的痛點。”平安銀行零售運營開發中心總經理陳鯤對本報記者稱,事實上,不少互聯網公司之前也在搶占這個“入口”市場,例如支付寶、微信、拉卡拉等,銀行顯然已經是“后來者”了,“但凡是入口的爭奪戰,必然會是非常激烈的。”
陳鯤稱,從本身來說,移動支付是允許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將終端設備、互聯網、應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機構相融合,為用戶提供貨幣支付、繳費等金融業務。“這些年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而手機也越來越成為人們‘身體的一部分’,于是就成為了極好的載體。同時,錢包、信用卡和人們的關系緊密度在下降,這也是移動支付領域的競爭多數是圍繞著手機展開的主要原因。”
“傳統銀行現在有點小痛苦。”作為光子支付創新合作商,深圳光啟智能光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光啟”)總裁助理李樂對記者談到,“現在是‘快魚吃慢魚’的一個時代。大多數銀行在管理用戶的時候,沒有一個平臺能跟客戶有個很好的互動,不能及時知道客戶在想什么,但是互聯網公司知道。銀行們越來越清楚地了解到他們正面臨著互聯網企業這樣一個挑戰,但是一個新的技術,銀行必須經過一個層層審核的過程。所以即使有好的技術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可能先觀望。”李樂稱,但讓他感到欣喜的是,的確有一部分比較有遠見的銀行嘗試新技術的決心是非常大的,這也能讓這部分銀行走在同行的前頭。
移動支付技術
“設備改造問題是互聯網公司的一大痛點。”陳鯤談到,“互聯網企業喜歡做輕,做快,但面臨的難題是POS機準入門檻高,所以互聯網公司的落腳點在二維碼支付,將掃碼槍進行了換代,從識別普通條碼推廣到二維碼。但銀行先天有POS機范圍廣這個優勢,改造成本有限。”
陳鯤以平安銀行和光啟科技合作的“光子支付”技術為例,他認為,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相結合的一個典型案例。“‘無卡,無限額,無網絡’是我們和光啟科技‘試水’的方向。”陳鯤解釋稱,“光子支付”使用智能手機的閃光燈傳輸數據,可以在無卡、無網絡的情況下不受支付額度的限制完成支付,“有一點是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技術下,是沒有支付額度限制的,相比較現在主流的移動支付二維碼和NFC技術在安全上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主要還是應用于小額支付交易的場景,”光子支付“優勢巨大。”
具體來說,光子支付是通過一束光來實現授權、識別及信息傳遞的支付技術,解決其他移動支付產品經常面臨的移動信號不好、單筆額度比較小的問題。與此同時,每次發射的光都動態變化。在現場實際操作中,用戶打開手機閃光燈對著POS機上的光子支付感應器照一下,其他環節與刷卡支付無異。

(圖一:光子支付交易流程)

(圖二:帶有光子接收器的POS機器)
依托于銀行平臺先天擁有POS機的優勢,光子支付對于設備的改造限于在POS機上安裝一個光子接收器,成本可控。客戶通過帶有光子接收器的POS機進行“閃光燈付款”,光源信息返回平安銀行的光子服務器。光子服務器是光子支付的技術核心,用于解碼光子賬號,解碼后的交易信息返回客戶手機,客戶需要輸入銀行卡密碼,并以此來實現“一光一密一筆交易”。陳鯤對本報記者稱,光子支付的設備在成本方面,商戶只需花幾十元在POS機上加貼一枚硬幣大小的光子支付感應器,即可完成設備升級,“相對于目前比較常見的掃二維碼技術,光子支付可以說是,具有了掃二維碼技術的所有優點,但也克服了這一技術的所有缺點。可以說,比較市場上的幾種支付方式,光子支付體驗好,也是容易推廣的一個技術。”
陳鯤認為,互聯網企業先機占盡的移動支付領域,作為后來者的傳統銀行想要搶占已有市場并不容易,這就要求銀行在商戶資源與用戶資源上“雙管齊下”,并且還要解決互聯網公司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短板與不足。

(圖三:一位用戶正在使用光子支付)
德勤于日前發布的《移動消費大未來:2015中國移動消費者行為》報告稱,根據調研超過六成的受訪者愿意使用移動支付,其中小額支付更加受到消費者追捧。德勤表示,2015年的全球研調查涵蓋了全球6大洲的31個國家。在中國,共收集了2000名中國用戶的相關數據,并將其按照用戶的性別、年齡、社會階層和工作狀況進行了分類。與此同時,報告指出,移動支付的高接受度暗示了當前存在相當大的消費需求,生態圈內的企業需要打造不同的應用場景,確保消費者的高效交易。另外,德勤認為,對于沒有使用過移動支付的用戶而言,網絡信息安全與易用程度問題是最大障礙。
“安全問題是每一家做移動支付業務的機構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問題。”李樂對本報記者表示,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移動支付的行列里來,與此同時,移動支付業務也面臨著與以往的傳統銀行卡支付、互聯網支付完全不同的支付環境,各種針對移動支付的新型安全威脅逐步展現,“安全性必須成為重中之重,一旦消費者因為對于安全性的顧慮,那么他們也就會失去對于移動支付的信心。這對我們這樣的公司也好,對于銀行也好,毫無疑問是需要把這個事情的每個環節做好。”
對上述觀點,陳鯤表示非常認同。他認為,如果在快捷和安全兩者選其一的話,必然會選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