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8大疑問
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于1月20日至23日在瑞士小鎮達沃斯舉行,論壇主題為“掌控第四次工業革命”。按照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教授的表述,當下的世界正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早期階段,這將是一個根本性的變革,直接影響我們生產和消費的方式。隨著達沃斯召開,工業4.0再度受到世界關注,“中國制造2025”也隨之成為世界的熱點。
中國要在本世紀中期成為與德國或日本齊名的制造業大國。達到這一目標的關鍵是“中國制造2025”,該計劃概述了經濟全方位升級戰略,即使在GDP增長放緩的時期,所有領域也要提高生產效率和保持經濟實力。
中國企業通過建立引人注目的品牌和創造突破性的思路,成為下一個創新大國。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在于中國是否可以創建一個創新體系來實現目標。中歐經濟商學院客座教授Bruce McKern博士在拜訪牛津大學研究員和《中國即將到來的的下一個戰略優勢:從模仿到創新》(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2016年4月)一書的作者時表示,中國可以成為創新的源泉,以下是教授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看法。
1.發展的關鍵是中國的創新體系,實現增值轉向到哪里?
縱觀過去的20年中,中國的創新能力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立100多個科技園區促進中小企業和研究中心發展,例如,研發投資穩步上升,截至2013年投資額略高于歐盟。對一個30年前科學技術匱乏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如今經濟調整時期,中國的花費仍高達約占美國研發費用的40%。
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出口占全球總數的37%,超過美國或歐盟。但需要注意的是大約80%的出口產品在全球的供應鏈中附加值很低。另一個是專利。一些私營公司,特別是ICT巨頭中興和華為,在全球PCT專利申請中占主要比例。
中國在科學期刊上的出版文章也迅速增加。2012年在計算機科學和化學領域獲得第一名,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進步基于廉價勞動力,但現在競爭優勢微弱。中國別無選擇,如果要實現增值只能轉向生產依靠智能而不是勞動的產品。
“中國制造”八大疑問
2.中國過渡到一個更具創新性的商業環境時,跨國公司和中國中小企業扮演什么角色,與國際巨頭相比他們是否會被給予足夠的空間發展?
當今中國對跨國公司變得更加開放,把他們看做當地公司的合作伙伴,中國也將繼續需要跨國公司提供的技術優勢。吸引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建立伙伴關系應該成為各級政府支持的首要內容。中國未來的創新生態系統將依靠國內剛起步的企業和私營企業。
中國企業已經擅長漸進式創新,他們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從復制過渡到生產適合客戶需求的產品,直至進入高質量的細分市場。這是中國商業發展的第三階段:尋求資源,國外市場和新知識。
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將國外獲得的知識和經驗轉移到中國企業的創新網絡,這個領域中的成功也不盡相同。在汽車行業,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公司失敗了,雖然上汽現在表現良好。另一方面,吉利收購沃爾沃后,管理得很好,它允許沃爾沃獨立運營并在集團內部由它的研究院和工程師傳播知識。
3.外國公司希望利用中國哪些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創新不僅僅是表現在技術方面,還在其他方面表現出優勢。首先,國內公司非常善于理解客戶,這對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來說是很困難的,當談到為中國消費者生產產品時國內的公司領先外企。其次,其他方面也值得跨國公司借鑒,例如中國企業如何快速創新,推出新產品,即使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的狀態下。他們把產品投放到市場上,然后觀察、學習和適應。最后,就是知識庫的大幅擴張,科研所和大學正在開發更廣泛的功能,公司參與到這一知識生態系統中是非常重要的。
4.跨國公司是否承認中國知識庫的潛力?
我們還在早期階段。就在華跨國公司整體而言,很少有中國的研發變成國際專利??鐕驹谖覈呀浽O立了超過1500個研發中心。這些公司已經開始從適應中國市場轉變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產品。他們的下一個階段是利用中國知識庫,開發不僅針對中國而且面向其他各個地方的產品。英國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已經這樣做了,它選擇了中國作為其在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全球研究中心,負責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整個創新過程。
這一方法不太可能在每一個領域應用,但由于中國研究人員能力的提升,在有好的想法時結合市場的規模和特點可以使其成為獨特和創新的試驗場??鐕究梢詮闹袊氖袌龊蛧覄撔麦w系中汲取很多的寶貴經驗,包括大膽的實驗,快速迭代,開發新的品種,專注于價值增值等等。
“中國制造”八大疑問
5.2015年5月,中國公布了其工業發展計劃2025年“中國制造”?,F在的情況是否能夠實現雄心勃勃的目標?
2025年“中國制造”的主要目標是,將當地產業轉向高附加值產品。與以前的策略相比,似乎更少的強調自主創新,而更多的是強調合作,我們所需要的是與外國企業平等競爭,以換取技術投入,中國要沿著這條路走多遠,我們還有進行觀察。
說到阻力,與2025年“中國制造”計劃有內在沖突的是,2015年6月新國家安全法的頒布,這可能會限制數據流動和對外國技術的開放。對中國政府來說這是一個兩難選擇,中國想要更多的智能基礎設施,但與此同時,又敏銳地意識到對國家安全的影響。越復雜的IT系統,就越容易受到潛在的攻擊。阻止技術侵入的過程可能會抑制創新,所以這是很難把握的平衡點。
6.中國的教育體系,在其目前的形式來看,是否支持創新體系的升級?
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去海外培訓仍然很常見,這表明中國教育體系處于弱勢地位。中國希望可以培養更多獨立思考的科學思維,但并這不容易。此外還有控制的問題。硅谷是一個開放的、具有挑戰性的和極其多樣化的地方,挑戰已有的知識非常普遍,中國的教育系統需要這些思想。
對創造力的需求和對教育文化控制的欲望,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是政府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中國到2040年想和德國日本不相上下,它將需要為新思想的產生營造自由的氛圍。十三五規劃計劃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更多的自主權,這對創新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7.在未來幾年,創新會取得哪些進步?
在較早的計劃中,有幾個行業能夠得到政府的支持:“互聯網+”(全國寬帶網絡、物聯網和本地CPU制造)、國家“東部地帶”的核電發展、環境質量、醫學研究。在未來幾年,整體的經濟環境都會得到改善,比如會進一步開放銀行系統,更好的為中小企業打通融資渠道;減少官僚主義的障礙以及來自國企的競爭壓力;允許更多行業對外國投資開放。另外,自由貿易區(如上海)有很好的潛力可以鼓勵更多外國公司的理念和技術流入到中國的中小企業。
“中國制造”八大疑問
8.展望更遠的未來,如何看待中國在全球創新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經濟增長正在放緩,而且也受到股票市場的沖擊。顯然,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繼續抑制需求,尤其是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但十三五計劃中6.5%的增長目標依然強勁。從長遠來看,中國有基礎成為工業巨頭。其創新系統已經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變化,沒有任何強有力的抑制因素阻止其繼續前行,前提是可以消除制度性障礙。
目前,中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國家,但是并不急于有重大的突破,因為現在已經達到了所希望地步。中國的企業經歷了一個劇烈的、階段性的漸進式創新,相信在需要的時候,中國有能力做出突破性的創新。
當中國越來越多的問題(如能源供應、環境惡化、人口老齡化)愈加突出時,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就會產生,問題在于,人們現在有沒有必要選擇突破性的創新。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已顯示出非凡的適應能力,到2020年中國的創新能力會令人驚訝世界。
“中國制造”八大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