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給予國內可穿戴產品避免同質化的啟發
五點鐘起,你可以用ApplePay(蘋果支付)去實現若干網點的線下支付及若干應用的線上支付——蘋果公司攜手中國銀聯的ApplePay正式上線。ApplePay支持iPhone、iPad、AppleWatch,但可使用的場景并不相同。其中只有iPhone6及以上的設備和AppleWatch支持在線下的銀聯POS機上支付,其他設備因為不支持NFC技術所以無法在線下使用。
攜手蘋果支付此舉被外界解讀為中國銀聯對抗支付寶、微信支付這兩個最大的第三方移動支付玩家的重要策略。而ApplePay也不負眾望,足夠方便的支付方式讓許多用戶都大呼過癮,尤其是很大一部分愛好戶外跑步的用戶,只需佩戴AppleWatch,完全可以不用帶信用卡甚至手機出門運動了。
被視為可穿戴設備標桿產品的AppleWatch此次借助蘋果公司的強大背景,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愈加牢固。另一邊,是那些只是局限于檢測健康數據的所謂的智能手環。新的一年已經開始,面對國際大環境以及逐漸回歸理性的創業熱情,國內的可穿戴產品是否能找到新的出路,突破同質化桎梏?
國內可穿戴產品發展現狀
從前兩年開始,定位中低端同時針對運動健身方面進行數據化檢測的智能手環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基于此,智能手環被視為當前可穿戴設備產品形態中應用最廣泛、市場能見度最高的產品之一,當然,被吐槽也是最多的。究其原因,是因為NikeFuelBand的第一代智能手環產品誕生,包括Fitbit、Jawboneup、微軟智能手環等推出,在促進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追隨者的思維,這些追隨者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參照這些產品進行演變,這就形成了一種市場表相,大部分的智能手環不論是從產品外觀,還是從產品的功能,甚至是產品營銷包裝方面來說,都有點相似。當前整個智能手環的市場從表面上看,似乎進入了一種同質化的競爭狀態,缺乏獨有的專利技術,產品創新乏力,專業化服務拓展不足,數據安全性問題初現,個人隱私保護面臨挑戰等問題影響著國內可穿戴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可穿戴產品未來還有希望嗎?----答案是肯定的
創業者要端正心態,一步一個腳印
當今社會,萬眾創新,萬人創業,初創團隊們希望以比較快的仿制模式,借助新產業概念快速積累第一桶金。在快速“致富”的利益驅使與產業鏈不完善的雙重因素下,必然導致一些產品在推出市場之后總是營銷所呈現的結果與預期存在著差異。
不論是大型企業、有實力的科技公司,還是缺乏資源的小型創業團隊,在進入智能手環這個產業時,從本質上而言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都面臨著技術、資源、人才等方面的缺位。在這樣一種產業現狀下,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同質化”。在產業方向、基礎都缺失的情況下,要想實現差異化,必然需要更冷靜地思考才能探索出產品的差異化,而不是“快”。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波折、偏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借助于市場的力量不斷修正、淘汰,最后才能健康成長起來。
創業者提高對產業的認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智能手環為什么會扎堆在運動健身監測方面,其實這并不是智能手環產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創業者自身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對于可穿戴設備這一新興產業的認知還處于一中模糊狀態,對于可穿戴設備的本質以及其應用場景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隨著這幾年大家對于智能手環產業的討論與探索,已經逐步對智能手環的價值、意義與應用場景形成了較為清晰的認知,這在一定層面上將再次推動智能手環產業的發展。隨著產業從業人員對于智能手環產品認知的不斷深入與加強,以及扎堆運動健康監護之后所帶來市場競爭的加劇,將促使產業從業人員探索、挖掘其它更具價值的應用場景。智能手環的價值將會逐步被釋放出來,并不再扎堆于當前的運動健康監護層面。
整合產業鏈,全行業攜手突破產業瓶頸
當前大家關注度比較高的,或者說吐糟比較普遍的功能是集中在監測準與不準,以及監測之后的價值與意義層面??陀^地說,這其實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沒有一個產業從一開始就是完美的,所有的完美都只是一個技術發展階段中相對的市場認知,尤其對于遵循著摩爾定律的IT產業而言。對于智能手環產品也是如此,要想獲得比較精準的監測,不論是從產業硬件本身的設計還是技術層面,或是從產品的軟件與算法層面,都需要借助于產品在應用過程中進行不斷的修正。當前智能手環出貨量的劇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市場的形成,反過來就推動了產業鏈相關技術的進步。
開放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增加不可替代性
對于可穿戴設備產業而言,其實我們國家與歐美、日韓等國家,在產業探索上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只是美國的一些巨頭公司在產業應用場景方面創新的腦洞比我們國內的一些創業者要開一些、大一些。
其實智能手環真正的應用市場并沒有釋放出來,比如在金融支付領域的應用,取代輕支付的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城市一卡通領域;取代門鎖鑰匙,成為整個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融合生物識別,取代身份證,成為人體的身份識別鑰匙;取代智能汽車的鑰匙等。不僅如此,智能手環目前在一些垂直細分領域的應用也處于一種空白狀態,比如針對于“驢友”的追蹤通訊產品、針對于健身愛好者的監測產品、針對于馬拉松的監測追蹤產品等。
結語
其實換個角度理解,目前,可穿戴產品并沒有真正意義上進入同質化,市場并沒有被真正激活,價值遠沒有被有效挖掘。當前,不論是從產業鏈技術的層面,產業技術人才的層面、用戶接受度的層面、還是政策與監管層面而言,都已經越來越好。而對于可穿戴設備這樣一個時代顛覆性的產業,或許我們腦洞更開一些,在產品與技術方面更專注一些,在營銷過程中更務實一些,在創業中心態更平和一些,美好的未來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