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稱“無人工廠”是工業4.0的標配
眼下,正是求職、招工的旺季,往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各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最忙碌的時候。然而,位于永康經濟開發區的正陽實業的人事部相對比較輕松,他們只是在門口設了一個招工小攤,補充一部分工人即可,跟本不要像其它企業那樣花大力氣招人。
通過連續幾年的“機器換人”,在永康已經出現了“無人車間”,無人工廠也許不久之后也將在八婺大地出現。
“無人工廠”,“無人車間”,就在幾年前,在很多人眼里還是遙不可及的事,隨著這幾年我省“機器換人”步伐的加快,在家門口也可以看到“無人工廠”,“無人車間”。
當然“無人工廠”并非真是少到一個人都沒有,而是人工跟傳統企業相比下降到90%以上,員工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企業的鋁壓鑄車間,基本實現‘無人’化了,這邊鋁錠放進去,那邊出來就是成品,全過程都是機械化操作。”正陽實業的胡萬里說。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童話故事,但昨天,記者看到了童話般的真實情景。數千平方米的大車間,只是在成品出口看到三個工人。這三個工人,只是把從輸送帶上的產品取下,然后碼放到周轉箱里,工作簡單而又輕松。
“其實我們只要稍加改進,在成品碼放這一環也完全可以實現無人操作,下一步我們將對流水線進行完善。”胡萬里說。
A.機器換人,先行一步
2013年5月20日,全省首個推進“機器換人”技術改造現場會在永康召開。現場會上,時任浙江省副省長毛光烈說,全省“機器換人”三年行動怎么搞,各縣市要多看看永康。
那到永康看什么?現場會上,來自全省各地的參觀者走進了步陽集團、浩天實業、眾泰汽車。這幾家企業利用機械化替代人工操作流水作業,給參觀者以極大的刺激。
說起永康人,很多人愿意用精明來形容,“一人銅錢一個命”。正是因為精明,永康人在商海中嗅出了更多的內容。機器人生產的產品精度更高,產量也更高,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背景下,誰早日“機器換人”,誰就能獲得更多的主動,天生就會“下海游泳”的永康人在“機器換人”上也先行一步。
從2010年前后,永康企業就積極探索利用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提升傳統產業,努力實現減員增效、減能增效、減耗增效、減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優質產品率、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四減兩提高”。
永康市政府因勢利導,出臺了一系列政府,同時還努力營造全市“機器換人”氛圍,2012年以來,先后在重點行業扶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如車業的眾泰集團、門業的步陽集團、金屬材料的天行集團、餐廚的中信廚具等開展“機器換人”,并分行業召開“機器換人”現場會,示范、引領和帶動整個行業的“機器換人”,助推行業轉型升級。
在現場會之前,永康工業技改投資保持了高位增長。2011年,全市技改投資達25.9億元,2012年達33.7億元,其中2012年,永康市實施“機器換人”項目就達156項,其中被列為省重點技改項目26項。
也許從永康的經驗看到了未來的趨熱,2013年,省委省政府把“機器換人”提到一個戰略新高度:是打造浙江工業升級版的需要,是抓質量效益型工業發展的需要,是優化工業發展環境的需要,是實現高新技術及先進適用技術規模產業化應用的需要,是擴大工業有效投資、優化工業投資結構的需要,是實現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的需要。全省要通過“機器換人”,大力發展質量效益型、自主創新型、結構優化型、節能減排型、環境友好型的工業,把傳統工業打造成現代版工業,推動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化制造業發展。
B.《實施細則》,再推波瀾
近日,記者從永康市經信局了解到,2014年3月17日,永康市府辦下發了《永康市開展‘機器換人’專項行動實施細則》,規定市內規上企業只要實施“機器換人”技術改造項目,實施“擬人機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實施“智造流程”裝備優化提升項目的均可以參加該市“機器換人”專項行動。
獎勵力度也不斷加大。企業被評為“機器換人試點企業”的,在原有技術改造獎勵的基礎上,再提高2個百分點給予獎勵。被評為“機器換人示范企業”的,在“機器換人試點企業”基礎上,額外獎勵10萬元。
在“擬人機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智造流程”裝備優化提升項目,被評為“試點”和“示范”企業的,分別獎勵30萬元和50萬元。此外還有技術推廣獎,年度排名獎,對投資額特大或示范帶動作用特別強的“機器換人示范企業”在用電、用能、融資與用地等需求方面,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
“效果也是很明顯,特別是2015年,在工業投資整體乏力的情況下,通過深入實施‘機器換人’和‘兩化融合’等轉型升級活動,工業投資呈結構性向好的變化。”永康經信局技術科工作人員介紹。
2015年,永康實施了機器換人為主的技術改造項目265個,總投資116.45億元。47個省、市重點技改項目年度完成投資25.0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21.98%。15個項目被列為金華市級“機器換人”示范項目,總投資25.31億元。防盜門行業列入2016年省級分行業“機器換人”試點,為促進防盜門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新機遇。
C.無人車間,實力更強勁
走進正陽實業的鋁壓鑄車間,只看到一排排的機器在工作,機器旁邊跟本看不到工人。
“這是我們企業進行機器換人后的成果,2015年中期,整條流水線就投入使用。”正陽實業的胡萬里說,以前每臺機器都必須有兩名工人在操作,而現在全部實現了自動化,一個人都不需要,“車間里20多臺壓鑄機,就省下了將近40個人。”
據胡萬里介紹,正陽的機器換人項目叫電動工具鋁壓鑄件自動化生產機聯網項目,項目投資將近700余萬元
整條流水線通過對傳統壓鑄機進行改造,依托信息化控制,實現各壓鑄機所需要鋁液由專門給湯線按照規定程序輸送到各組壓鑄機,同時通過機器的給湯機構實現四連桿自動給湯、通過取料機構和噴霧機構的設計實現自動噴霧、自動取料,從而打造了一條全自動的壓鑄生產線。
“人工省下來是很直觀就可以看到的,通過機器換人之后,不僅提升壓鑄產品的質量,而且鋁水是高溫的,員工不接觸后安全性更有保障,另外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節約能耗、清潔生產上也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據測算,正陽實業的這條流水線,提高工作效率30%以上,節電30%(年節電8.4萬KWh,節省人民幣7.56萬元),車間的產值、利潤也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有效的提高了公司的經濟效益。
正陽實業項目的實施,不僅實現了電動工具鋁壓鑄件的環保綠色、節能高效自動化生產,而且還為行業甚至其他行業同一領域的生產提供示范性的借鑒作用。
D.“機器換人”,企業上臺階
位于永康經濟開發區的浙江浩天實業有限公司是永康市較早進行大手筆“機器換人”的企業之一。走進該企業的壓鑄車間,地面光亮可鑒,看不到一點粉塵,讓人難以想象這是壓鑄車間。
“沒有好設備,就生產不出好產品,也就拿不到訂單。”浩天集團的孫建勇這樣認識機器換人。
2011年開始,“浩天”陸續投入4億多元對企業進行“換血”,與香港力勁合作引進頂級機器人,淘汰過去的全部生產線。如今,浩天公司壓鑄車間里的機器人壓鑄島開動之后,只見兩條大鐵臂一番搗騰,不一會就“捧”出一個汽車發動機缸體成品,從壓鑄、吹氣、噴塑,再到取件,整個過程不足3分鐘,而工人只需站在旁邊看著就行。
“以前完成一道缸體生產工序需要6個員工,用上機器人壓鑄島后,所有工序一氣呵成,一個員工就能輕松操作。更關鍵的是機器人壓鑄島還有自動檢測、自動補償功能,每一個缸體都做到絲毫不差,產品穩定性好。”
全自動壓鑄島的投入使用,使浩天實業壓鑄車間的員工從原先的1000人減到400多人,“機器換人”也幫助“浩天”成為國內第一個能夠生產全鋁發動機缸體的企業。得益于機器人的幫助,公司能生產汽車動力總承所有壓鑄件,產品源源不斷銷往一汽大眾、上海通用等國內外大型汽車企業。
E.裝備制造,同步跟進
“機器換人”,機器哪里來?除了從國外采購先進裝備之外,永康市政府還在大力扶持本土裝備制造企業和服務機構。目前已形成了杰地希、迪迪科技、優傲科技等一批為五金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服務的機構。
永康的不少企業也積極投身到裝備制造“洪流”中,生產出服永康水土的“機器人”。萬杰機電生產的保溫杯機械手,司貝寧精工科技生產的防盜門開槽機都是為永康五金企業“量身定制”的“機器人”。
“防盜門生產過程中,如果直接折彎鋼板,在折彎處的外沿會有一定的弧度,不美觀,也影響精度。我們的開槽機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司貝寧精工科技副總經理施志偉說,利用開槽機,在鋼板的背面割出一道小槽后,再折彎鋼板,防盜門的外觀就會漂亮很多。
不論是普通防盜門還是拼接門,一扇門往往要開很多道槽,以往的機械設備,要人工上料,人工移鋼板,不僅費人工而且還容易造成精度不夠,產品成品率下降。現在的開槽機引入數控技術之后,開槽刨刀可以360度旋轉,不僅提高精度,效率也提高一倍以上。
“以前要兩個人看一臺機器,現在一個人可以看兩臺機器。下一步我們再開發自動上料系統之后,防盜門企業開槽這一環節可以實現無人操作,這對永武縉產業基地來說,可以節省很多勞動力。”
F.無人工廠,我們還要做很多
記者在寫這篇稿子時,家里的掃地機器人正在默默的工作者。“機器換人”,不僅改變著大工業生產形態,也改變著小家庭的居家形態。
“目前,我們的工業化水平,已經跨過了初級發展階段,已經步入工業化的中級階段。無人工廠、無人車間,是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化為標志的工業生產模式,是工業4.0時代的標配,其核心反應了一個國家綜合科技水平。”永康科技局一位工作人員說,目前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等已有大批量的“無人工廠”,國內的廣東、重慶,省內的嘉興、寧波等地也均有“無人工廠”建起,無人工廠是制造業現代化的方向。
據相關統計數據,現階段,我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增長最快的國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他們100個工人當中有3臺機器人,而我國1000個工人里才有3臺機器人,落后還是相當明顯。
“主要跟我們整體工業化水平,關鍵設備生產技術落后,員工素質較低等多方面都有關系。”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像永康的浩天實業,企業內的15個“壓鑄島”機器人,全部都是進口的。機器人復雜的數控編程和操作系統,也不是一般打工者能夠勝任。
“無人工廠”落地,與其說是一次工業領域的技術革新,還不如說是對人們思想干預的又一次“頭腦風暴”。
對傳統工人來說,“無人工廠”是一個考驗,他們必需去掌握駕馭機器的知識、技能,或者去學習難以被機器取代的新技術。
作為企業經營者,也要意識到怎么跟上“機器換人”的步伐,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面對著已擁有更高知識和更高技能水平的工人,他們對工作環境和職業平臺的需求層次更高,企業該如何滿足他們所需?
有關方面也應該思考,怎樣做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新工業時代所需的人才,怎么樣做才能為“無人工廠”發展提速,為“無人”時代的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當時代的風潮發生變化時,沒有人可以改變風向,但我們可以調整風帆。在“無人工廠”“無人車間”大踏步到來的時代,我們需要做的事還有很多。不過面對這全新的時代,我們沒必要害怕,因為駕馭整個信息系統的,依然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