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手機,每棵青菜都能追溯來源
浙江全省共有城區(qū)農貿市場745家,很多人印象中的農貿市場,不僅臟亂差,在小攤小販處買的東西,因為沒有小票等憑證,出了問題很難維權。
今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改造農貿市場,創(chuàng)建城區(qū)農貿市場質量追溯體系和快速檢測體系列入了十方面實事,并提出明確目標。截至6月底,全省共有239家市場申報創(chuàng)建省放心示范農貿市場,且改造均已啟動。
每塊豆腐每棵青菜均可溯源
農殘檢測不過關根本入不了場
麗水市區(qū)的倉前農貿市場,是麗水第一個按省級標準建成的四星級菜市場,也是目前麗水市區(qū)硬件設施規(guī)格最高、管理最為規(guī)范的農貿市場,不僅設置了休息區(qū)、停車場,還有檢測室、自助銀行等配套服務,更是全省首家無煙農貿市場。
每天早上7點,市場便開始對這一天要上市的蔬菜肉類等進行樣品檢測。除浙江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每日指定檢測的樣品,其余樣品為隨機檢測,檢測項目包括農藥、甲醛、二氧化硫、吊白塊、亞硝酸鹽、雙氧水、硼砂、鹽酸克倫特羅等殘留物。
所有檢測結果是自動錄入系統(tǒng)的,工作人員無法手動錄入,更不能修改。這些結果會以三種方式對消費者公示:市場電子顯示屏滾動公示;公示欄處張貼告示;在浙江省農貿市場綜合管理平臺上公示。
從今年1月1日至今,倉前市場檢測樣品3100批次,其中有1個批次農殘不合格,全部商品下架銷毀。
除了檢測體系,還有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2015年7月,作為麗水市區(qū)溯源試點市場,倉前市場安裝了POS機、電子秤等溯源機具。市民購買肉類、豆制品、奶制品等商品,只需輸入對應農產品的信息編碼,就能通過POS機進行電子支付。
這樣一來,攤位上賣出去的每一棵青菜、每一塊豆腐,都會被記錄在案。市民如果發(fā)現(xiàn)菜品質量有問題,也可以根據支付信息找到對應的攤位,該批次農產品是否經過檢測、檢測結果,甚至來源產地等都一目了然,方便消費者維權追責。
這樣“高大上”的農貿市場
今后在全省會很常見
麗水倉前農貿市場,只是全省農貿市場雙體系建設中的一個縮影。
2016年年初,浙江省食藥監(jiān)局制定并下發(fā)文件,要求各地按照“源頭可溯、全程可控、風險可防、責任可究、公眾可查”的建設要求,落實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抽樣檢測、信息公示制度等,明確規(guī)定城區(qū)農貿市場雙體系建設要求。
浙江食藥監(jiān)局食品流通監(jiān)管處處長徐建明說,在雙體系建設中,相關部門一直在探索更好的方式方法,不過推廣和普及需要時間,老百姓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
比如追溯體系中,從一開始的紙質追溯,到之后的紙質+電子追溯,為的就是確保老百姓買回家的每樣肉菜,都能追根溯源,把農貿市場上銷售的每一樣商品,都列入監(jiān)管視線。“你讓買菜的大媽們使用電子支付肯定有難度,前期需要通過贈送小禮品等方式推廣。”
有沒有更好的追溯體系,不僅成本低,而且操作簡單?徐建明說,目前一種新的APP支付正在試驗階段,如果前期效果不錯,下一步將在全省推廣。
為改造農貿市場,省財政已下放專項資金2500萬元。截至6月底,全省共239家市場申報創(chuàng)建省放心示范農貿市場,目前均已啟動改造。
截至6月底,全省740家城區(qū)農貿市場,建成雙體系的憶有443個,城區(qū)農貿市場質量追溯及快速檢測體系建成率均達到60%。
截至6月底,在大型、特大型餐飲企業(yè)和學校、養(yǎng)老機構食堂新建“陽光廚房”1100家,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