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為什么ARM成為龍頭們的最愛?

最近科技界的鎂光燈,聚焦在距離硅谷隔著大西洋的劍橋小公司。它叫ARM。從半導體天王臺積電、全球EMS制造業龍頭鴻海,到全球工業計算機龍頭研華,都找上它。
一家出身劍橋的公司,最近很火。
ARM,10月27日宣布和全球工業計算機龍頭研華合作,布局全球物聯網平臺。
“現在只是物聯網局的剛開始而已,成功或者失敗,端看我們能提供多少價值給用戶、客戶,”研華科技總經理何春盛指出。
今年七月,日本軟銀決定以320億美元收購ARM,溢價高達43%。一時之間讓這家出身英國劍橋的隱形冠軍,突然站到鎂光燈下,許多人突然好奇,到底誰是ARM?
終端消費者不認識ARM,因為他做的是芯片架構的授權,去年全世界使用ARM授權的聯網設備芯片已經超過150億顆。全世界超過9成的智能手機都是ARM-inside。
因此,10月22日,臺積電運動會會后記者會,在場記者追問董事長張忠謀的熱門問題之一,就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紀并購。
張忠謀坦然回答,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本來要飛來臺灣向他親自承諾,并購之后ARM與臺積電的合作關系不會改變,后來因臺風延期。
過去臺積電和ARM就有密切的合作,ARM在臺灣的研發中心就在新竹,離臺積電非常近。且在軟銀公布了并購消息后,和軟銀有緊密合作關系的鴻海,一直想跨足半導體業,近期也頻頻傳出,要攜手ARM到深圳蓋半導體研發中心,重心放在物聯網時代來臨,將涌現的半導體需求。
再加上研華,ARM已經和臺灣代工、半導體、工業計算機三大巨頭有合作關系。
有趣的是,過去ARM多和半導體相關產業有比較密切的合作,且輕資產的公司架構,財務體質一直很好,會接受軟銀并購,科技界大吃一驚,也看不明白,為何軟銀想買ARM?
在美國西岸舊金山26日舉辦的ARM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軟銀董事長孫正義自己親口說出了,讓所有人都好奇的原因。
“ARM的芯片將推動人工智能走向奇點(singularity),”孫正義在演說中指出。
美國科幻作家佛若文奇提出“技術奇點”。意思是未來的某個時期,當機器達到強人工智能時,智商將超過人類,將對人類社會造成巨大沖擊。
未來超級計算機能控制衛生醫療到交通運輸等,讓人恐懼也讓人興奮。孫正義認為好好運用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帶來便利。
近年軟銀在人工智能領域耕耘,譬如服務性機器人Pepper里就放入工智能的程序,讓機器人能對情緒信號做反應。Pepper在額頭和嘴巴都裝有相機模塊,左眼配有傳感器,可偵測距離。透過相機搜集到人類表情訊息,麥克風記錄人的聲音,經過軟件分析后判斷人類的喜怒哀樂。
孫正義認為,到2018年,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會超過移動設備,“到2021年,將會有18億臺個人計算機,86億臺移動設備,157臺物聯網設備,”孫正義預估,這也反映出軟銀透過ARM,想借助上游芯片開發一路到終端應用服務,進一步布局發展物聯網業務。
但站在ARM的角度,為什么要讓軟銀買?過去和半導體廠合作的ARM,跨到和軟銀、研華這類下游業者的合作,有何好處?
工研院產經中心電子組副組長楊瑞臨曾在軟銀公布此并購案時分析,未來是走向“智慧機器”的時代。智能機器具備新興運算處理、人工智能軟件和5G傳出三大核心。處理器運算核心和人工智能關系密切,也是智慧機器的關鍵技術。
他觀察,ARM擁有處理器運算硅智財,也積極研發神經網絡運算架構,這架構關系著智慧機器的運架構,正好可以補足軟銀布局智慧機器的版圖。
“ARM也可能正在布局人工智能軟件技術,跳脫硅智財的層次,布局和智能機器運算有關的軟件,”楊瑞臨分析。
在27號的桃園龜山的研華供貨商伙伴大會現場,ARM物聯網事業部策略副總經理Krisztian Flautner也透露,基本上和研華、或軟銀合作,“是和服務提供商建立直接的關系。”
對這家近期火紅的公司而言,將開啟不一樣的新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