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劉兒兀:下一代室內定位技術的現狀與研發趨勢

作者:莫非
來源:物聯傳媒
日期:2016-12-20 09:35:45
摘要:2016年12月15日,由圖聚智能和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辦的2016全球室內定位產業峰會在上海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峰會匯聚了室內定位行業內的領先企業以及1000多為行業人士參與,共同探討室內定位技術的應用發展。

  2016年12月15日,由圖聚智能和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主辦的2016全球室內定位產業峰會在上海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本次峰會匯聚了室內定位行業內的領先企業以及1000多名行業人士參與,共同探討室內定位技術的應用發展。

 

  同濟大學劉兒兀教授通過多年在室內定位行業的實踐和研究,并結合近三年微軟大賽的觀察,對目前國內外室內定位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剖析。目前的室內定位技術發展到什么樣的水平?之后哪些方面可以做進一步的研發?

  同室外的GPS、北斗一統天下的情況不一樣,室內有各種主流技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場景。主要有磁電光聲,WIFI、iBeacon、地磁、超聲波,還有超寬帶,可見光、激光定位技術以及目前慢慢出現的慣導技術,如PDR。從這些技術上來看,WIFI、iBeacon、地磁及超聲波是目前手機、Pad可以支持的,而超寬帶、可見光、激光是需要專用設備或者硬件來支持的。

 

  目前基于手機,不需要額外的設備,不需要專門的基站或者額外的硬件支持的手機定位方式有哪些?

  一、目前主流的是WIFI和iBeacon

  WIFI和iBeacon兩者在定位技術上區別不是太大,兩者都是基于信號強度的定位原理。兩種方式一種是路損模型,這兩個技術在進步,WIFI方面是到達時間,或者時間戳方式,基于時間的方式。因為電磁波在空間的傳播的速度我們知道,精度會比較準一點。iBeacon是基于藍牙5.0,主要是是到達角和離開角(音)的方式定位。

  二、地磁

  利用天然的地磁場,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結構。有大功率的位置,會對地磁場造成一些天然的變形。剛好可以做地磁場的特征就像我們的房間一樣有一些特征,我們地磁場做完采集后會做一些處理,把相近或者類似特征的點去掉。

  三、可見光

  對于可見光技術,大家聽的比較多的是飛利浦在歐洲布了可見光做定位。通過在LED燈里面放一些控制模塊,使得LED發出很高頻率的閃爍。這種閃爍滿足安全規范,人眼看不到,但是手機攝像頭可以捕捉到。通過燈的閃爍,手機可以捕捉到條紋,條紋可以做編碼,查找云端數據庫就可以查找它的位置。首先要看到LED燈,至少看到兩盞,如果手機放在口袋,或者LED被遮掉的場合不太適合。

  四、慣導技術

  慣導技術是利用慣性傳感器,基本的收集都有的,包括加速度、陀螺儀把這些數據進行濾波、矯正,獲取的精確的傳感數據進行航位推算。

  目前主流室內定位技術的主要挑戰

  前面沒有談到超寬帶因為手機不支持,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用手機支持的方式從精度、部署、成本上做一些探討。

  一、WiFi面臨的挑戰

  WIFI目前的話取決于部署的密度。因為WIFI是基礎設施,用作通信用的。但是如果用定位的話,靠這種完全是做通信的WIFI部署是不夠的,充其量只能作為指紋。

  WIFI布點采集指紋的方式,分兩種:主動和被動。主動的方式可以用手機直接來計算,通過取得WIFI的信號來算。這種主動的方式有一個問題,蘋果的手機不支持的,蘋果底層的信號強度接口沒有開放,主動的方式只適合安卓的系統。

  另外一種方式是被動的。簡單的WIFI的AP不需要提供聯網的功能,可以探測到手機發出來的信號。但是有一些問題,別人沒有通過我們的同意可以掃我的引號,有一些法律上的風險。WIFI有這兩個問題,主動方式蘋果手機不支持,被動方式有一些法律風險,而且被動的方式的精度比主動方式精度稍微低一點。目前WIFI取決于部署的密度,大概是5到10米的范圍是差不多的,8米是比較常見的,也有人通過一些增加的部署密度,但是會帶來額外的問題,干擾各種現象。

  二、iBeacon面臨的挑戰

  iBeacon是蘋果推的一個東西,它首先自己的不開放,就用iBeacon的方式。也是用藍牙的,藍牙跟WIFI的區別不是太大,藍牙的iBeacon信號,更穩定,所以說精度會比WIFI稍微高一點,一般3到5米這樣的水平。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問題,就是很多人并不是要把藍牙打開,藍牙并不是一個必備的基礎設施,但是WIFI是,WIFI大家都打開的,藍牙不一定都打開。

  三、地磁面臨的挑戰

  地磁也有問題的,地磁的話像剛才說的,這個會場可能地磁不同點特征可以區分出來,但是隔一個會場,可能有一些點跟這里的點是相近的,地磁也相當做指紋,做地磁有一個關鍵點,你把這些點采集到之后,如何規避、利用這些可能相近的點,不同的算法就有大的區別。

  四、超寬帶面臨的挑戰

  超寬帶有部署成本的問題,地磁可以做到幾米的精度,超寬帶UWB的話,它的脈沖寬度很小,第二個脈沖過來之前不會覆蓋住。超寬帶技術主要問題是需要部署基站,而且終端不支持,精度可以達到厘米級,在微軟大賽上我們可以看到最好的是幾個厘米,8、9個厘米。很多人利用DecaWave開發。

  五、可見光定位面臨的挑戰

  另外一個可見光,厘米分米量級是可以做的。還有指紋,指紋的問題是需要定時采集,指紋不是不變的,不只采一次需要后續的更新,所以需要算法來做這件事情。

  所以不管是WIFI、iBeacon或者是地磁,因為室內和室外環境不一樣,室內環境相對復雜,不同的商業場所特征完全不一樣,目前來看單一技術無法同時滿足這些需要的。

  通過微軟大賽看室內定位技術發展趨勢

  微軟室內定位大賽是國際盛名的室內定位大賽,從2014年開始舉辦,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公司和高校團體參加。各個團隊在同一場地,利用自己的技術技能,來達到力所能及的定位精度。

  據劉教授對微軟大賽的分析,目前主研的單位有中國、俄羅斯、美國、歐洲的一些單位。2014年的時候WIFI大家不用,慣導逐漸出現,地磁基本上沒有人用,數據融合也基本上沒有人用。其它技術,包括到達時間的、磁發射和接收的技術,而那時美國微軟亞研院到2厘米精度,其次還有美國的Rutgers,牛津大學,德國DFKI。

  到2015年的時候,有增加了兩個東西:地磁和數據融合。慣導逐漸被大多數人采用了,也有了多種定位,不管是WIFI、慣導、地磁。數據融合變得重要了,地圖匹配、機器學習慢慢出現。

  2016年大家基本上圍繞數據融合來做,各家不同的技術拿到不同的定位精度,包括2016年有地圖匹配,包括有機器學習等。

  從三年的大賽,看到需要使用多種定位技術,利用了磁場指紋、WIFI、藍牙、信號強度、可見光、慣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地圖匹配。WIFI無線信號有衰落,磁沒有無線那么衰落,小尺度的會比WIFI好很多。還有用可見光的一些場合以及機器學習,但機器學習對手機會造成比較大負擔。

  劉教授最后總結到,從他們的經驗來看,數據融合的方面效率會更高一點,地圖匹配是對精度有所提高的。

  最后,2017蘇州國際物聯網博覽會將于2017年3月29日-31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將展出無線定位領域產業鏈上下游產品以及最新的應用解決方案。同期還有關于無線定位的高峰論壇,和定位領域大咖探討無線定位的最新發展與應用趨勢。持續關注,請添加物聯傳媒公眾號:ulink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