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訪談報道  >  正文

李鷹:應勢而上 領軍“物聯”

作者:黃健
來源:科學中國人
日期:2016-11-22 09:33:28
摘要:作為中國物聯網技術的領軍人物之一,李鷹在專業領域內創下的戰績不勝枚舉:通過技術創新結合開展實用應用研發,在自主創新主項目中學習國際經驗,在產業化和行業發展中定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
關鍵詞:李鷹物聯網

  下過鄉,教過書,留過洋;從政府部門,到上市公司,再到科研機構;從空間信息技術深入實踐,到“物聯網”先行先試,再到“大數據”智慧布局;從“數字廣東”,到“數字中國”,再到“未來城市”;從科技攻關,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發展;從杭州出生、廣州長大,到蘭州求學、長沙執教、廣州從政,再到香港讀博、做悉尼大學訪問學者。對李鷹的采訪,讓人多維地感受到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足跡,以及對“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精神的詮釋。

  作為中國物聯網技術的領軍人物之一,李鷹在專業領域內創下的戰績不勝枚舉:通過技術創新結合開展實用應用研發,在自主創新主項目中學習國際經驗,在產業化和行業發展中定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他所領導的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華南分院暨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團隊,勠力同心,勇于擔當,起到了“政府助手,企業幫手,行業推手,創新能手、國際化旗手”的角色,實現了“共享經濟、技術創新、區域融合”的發展模式。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早讀書。”上世紀70年代末,能讀書對李鷹來說是最大的追求。從小愛讀書的他,雖然經歷了下鄉的磨練,但他緊緊抓住讀書機會,從本科到博士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學習和探索成為他終身的習慣,即使在工作中,也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

  李鷹是1978年恢復高考后全國統一考試的第一批大學生。蘭州理工大學(原甘肅工業大學)畢業后到長沙執教;1985年考取中山大學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廣州城市規劃局工作。他的專業特長在城市規劃的信息系統建設中得以發揮:他參加的系統建設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最早引入信息系統來管理城市規劃的單位”,他主持的科研課題獲得兩個國家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本人也從一個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高級工程師和處級崗位的副主任。

  好學的他,并沒有因此止步,而是不斷潛行深造。1989年,他成功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博士研究生錄取資格,但由于當時特殊原因沒能出國。但機會又給他開了另外一扇天窗:在一次學術交流中,李鷹曾經的學術研究成果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常務副校長和教務總長張佑啓教授看中,并被邀請去香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李鷹在香港大學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并最終獲得英國皇家博士學位。

  此時,正值香港回歸前夕。經廣州市組織部考察推薦,李鷹受命派駐香港在市政府的窗口上市公司工作,從事地產規劃和科技組建的工作。2004年外派結束后,他又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做訪問學者,2005年留學回國后,一直致力于科技和信息事業的發展。期間,李鷹還兼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局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導師、廣州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和市人大華僑外事委專業小組成員等職務。

  幾十年來,無論從事哪一領域,李鷹都認真和努力做到最好,不斷創下佳績:1990年,參與的“周期結構分析中的U變換方法及應用”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3年,主持的“居住區詳細規劃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獲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7年,參與主持的“廣州市大比例尺數字正射影像圖制作及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獲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7年,參與的“廣東省物流信息化建設研究”獲首屆全國信息化研究成果獎三等獎;2013年,參與的“數字廣東遙感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研究及應用示范建設”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88年以來,李鷹還在中國《城市規劃》《地球化學》《新技術應用》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EI索引3篇),國際會議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5部包括《信息化十講》《數字中國發展報告》《廣州城市規劃的創新與實踐》《廣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和應用年度報告》等和專題研究報告10余篇。

  因為學習更新,所以敢于創新。多少年過去了,很多人依舊在原領域耕耘,可他卻一直跟上時代潮流,預見前沿、創新求變、探索模式、弄潮當下。熟悉李鷹的同學和同事曾笑稱他為“踏著浪尖前進的人”。如果說個人基因和外部環境決定了人生的長度,那么寬度則被自己掌握。李鷹就是一個在人生的“寬度”上不斷探索和開拓的人。

李鷹:應勢而上 領軍“物聯”

李鷹獲得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

  敢為人先,率先引入“物聯網”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國際上第一次正式推出“物聯網”概念。恰好2005年李鷹留學歸國,與美國硅谷工程師訪問團的幾位海歸博士參加深圳高交會,介紹“物聯網”進入中國。2006年3月24日,在國家無委和廣東省信息產業廳的指導下,他發起組建了全國第一個物聯網產業聯盟——“粵港RFID產業聯盟”并擔任主席。同年8月8日,在省信產廳的批準下,他發起組建了廣東省RFID/物聯網公共技術支持中心并擔任首席主任和總架構師。敢于先行先試,將物聯網技術的培訓、試點和應用引入廣東。2008年,在信產廳領導和他的努力下,“物聯網”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最早納入行動計劃。2009年,《信息化十講》一書出版,李鷹在專著中負責“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章節的編寫,這是國內較早專門論述和介紹物聯網的專業書籍。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時提出發展物聯網,國家才正式啟動“物聯網”發展戰略。2012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同志,在李鷹參與主筆的《廣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和應用年度報告》中批示到:廣東的物聯網發展“見勢早,起步早,勢頭良好,應乘勢而上。”

  物聯網為什么能在廣東先行先試?李鷹總結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廣東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和‘世界加工廠’,最早感應到國際供應鏈在粵港合作中物聯網的需求壓力和挑戰。廣東正是把挑戰變成機遇,敢于為新、順勢聯動,才率先又務實地發展起了物聯網及其產業落地。”先行先試并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李鷹帶領的團隊,承接國際產業落地,承擔科技研發,以應用為導向、以試點為手段,積極探索創新。“因為堅持技術投入和應用持續創新,我們一直走在產業規模和行業應用的前沿。”李鷹說:“每年我們都在承擔國家和省市地區的項目,在這些過程中務實應用、積累成長。”我們來盤點一下他們的足跡:

  2006年,承擔國家“十一五”期間“863”項目“面向物流應用的電子標簽服務系統研究與開發”,李鷹作為項目帶頭人,提出了RFID公共平臺建設模型及其關鍵技術,并應用于電子關鎖和供港生豬檢驗檢疫電子耳標等項目中;

  2007年,承擔廣東省產業技術創新項目“915MHz RFID手持機開發”;

  2007~2008年,擔任“汕頭市車輛射頻電子標簽自動識別系統”項目專家組長;

  2008年,承擔了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廣東省 RFID公共技術支持服務平臺”項目;

  2008~2009年,承擔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RFID 信息公共服務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

  2008~2012年,配合省檢驗檢疫局和香港LSCM,承擔廣東省食品安全追溯“食品安全追溯與物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2010年,承擔番禺區科技計劃項目“進口食品(燕窩、活雞和生豬等)安全認證追蹤溯源平臺的信息來源”,實現供港和國際食品安全追溯管理;

  2012年,承擔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統一物品編碼解析與搜索平臺及應用”;

  2012~2013年,承擔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服務于客運與物流業的電子信息技術的產業化”;

  2013年,承擔工信部組織的國家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面向智慧城市綜合停車收費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的研發與示范應用”項目。

  2015年,將原發起成立的粵港RFID產業聯盟拓展為廣東省物聯網及互聯網+產業聯盟,李鷹任秘書長。據李鷹介紹,目前廣東省是物聯網產業和應用規模第一大省,其物聯網產業規模達2800億、約占全國規模的40%。

  2016年,李鷹主持的“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營公司”正式成立并開始運營。該項目傾注了他多年的投入:2010年5月,廣東省數字研究院主持申報的“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項目入選廣東省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并列入國家發改委《珠三角規劃綱要》重大專項。在歷經五年多開發和五千多萬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南方平臺實現了5大服務:統一編碼解析服務、全程物流追溯服務、政務公開便民服務、行業指標權威發布、國際化的互聯互通服務。按照省政府聯系會議要求,該項目運營計劃3年上市。

  “雖然目前我國物聯網技術發展很快,在產業能力、市場規模、發展速度等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核心芯片技術、傳感器性能和行業標準國際化等前沿課題研發上還相對滯后。”李鷹說,這也是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瓶頸”。李鷹及其團隊和行業許多同行一起,還在不斷努力和挑戰未來。

李鷹:應勢而上 領軍“物聯”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給李鷹頒獎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又得到一個好消息,一個國際物聯網標準組織通過考察和交流,決定把其第三個國際產品認證中心(亞太地區)正式落戶李鷹的機構。該國際標準組織目前只在美國和歐洲設有相同的認證機構。

  堅持不懈,從“數字”到“智慧”物聯

  成長的道路從來都不平坦,成功要素往往就取決于努力和堅持。李鷹的成長歷程也飽含磨難和失敗。年輕時的他雖然“鳳毛麟角”,取得了不少成績和高級的待遇,但后來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李鷹說,“干事業不同學習,在產業化和國際化道路上有多大的成功,就同樣面臨多大的失敗和低谷。”只有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具備恰當的能力和條件,關鍵是堅持到底,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2008年,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提出:“打造數字廣東,占領經濟社會發展制高點”。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應用建設數字廣東的實施意見》。2009年4月19日,在廣東省和北京大學“省校合作”的機制下,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華南分院暨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作為省級社會公共服務法人機構同時掛牌正式運作。以“咨詢研究、應用推動、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為五大任務,開展“數字廣東”和“數字中國”試點建設。李鷹被選聘為常務副院長擔當重任。

  “做好政府的參謀”,李鷹說,“這是研究院最重要的角色。”多年來,研究院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了“數字廣東”的發展戰略研究、對策與政策探討、發展規劃與頂層設計、年度和專題報告編制等咨詢與參謀服務。

  “研究院的定位就像托盤”,李鷹介紹道,“廣東雖然中小企業比較多,但真正做大的并不多,只見森林不見高山。”通過產業孵化基地和公共平臺建設形成“托盤”服務和資源整合,實現行業的規模化發展是機制創新的手段。

  “研究院不同于學院,主要側重研究、產業合作和技術轉移。”李鷹說,研究院發揮“政產學研”合作模式,為企業提供“數字廣東”行業規范、標準、交換、認證等共性技術的產業鏈整體服務,并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區域綜合應用示范工程”落戶廣東,形成產業化的技術支撐。“利用北京大學和研究院院校理事單位的培養機制,開展實用性人才培養服務,為‘數字廣東’的建設培養多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開展國際合作,利用分院處于中國“南大門”和廣東與港澳臺毗鄰的優勢,開展地緣特色的國際合作和跨區域合作,推動國際化的交流和發展。

  “物聯網發展下一個很大的市場就是空間信息應用。”李鷹告訴記者,“空間領域也是繼大陸和海洋經濟以后重大的領域方向”。2009年廣東省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數字廣東空間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建立,2010年廣東省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專項計劃項目“廣東省衛星綜合應用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建立,為推動中國“衛星應用” 區域化落地做好服務。2010年廣州市重大科技專項計劃項目“基于三維空間仿真的‘智慧城市’建設”相繼啟動。李鷹帶領團隊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為廣東亞運會的安保工作保駕護航,做到了“智慧亞運”。據李鷹介紹,目前,“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的“空天地一體化產業基地”正在廣東啟動建設。該項目基于研究院“院士工作站”計劃,正聚集國內外有識之士和行業伙伴共同探索和部署之中。

  “大數據”布局,謀“未來”發展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指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2016年,李克強總理參加中國(貴陽)大數據論壇時稱:大數據產業是“鉆石礦”,鼓勵政府和行業努力挖掘和利用。李鷹也是當時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采訪中李鷹指出:即使是“鉆石礦”,也要有分析、去除雜質的開采能力,“鉆石”的價值是要挖掘的。2015年,廣東省數字廣東研究院就參加了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啟動儀式,研究院建設的南方平臺成為第一批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交易的項目。”2016年,他作為中國大數據產業聯盟發起單位和代表又參加了中國(貴陽)大數據論壇。李鷹說:“‘數字中國’搭建了大數據平臺基礎,未來是知識經濟和智能時代,解放的不僅僅是人類的體力、能力,更是人類的智力。”因此,研究院構建的基于大數據與挖掘的模型、分析能力和指標體系,將引領未來的技術創新、產業分工和國際合作,需要提前謀劃布局。

  未來的發展也是人才的發展。李鷹認為:以人力資源為導向的機構設置,構造包括院士學者、行業專家、年輕創客、海歸和本地的多層次、多級別人才梯隊,才是另一個重要的決勝資源。研究院已經發起促進會與產業聯盟等渠道,將持續開展區域和國際人才與技術交流、研究生培養基地與聯合實驗室建設,促進技術轉移合作。

李鷹:應勢而上 領軍“物聯”

李鷹和研究院團隊

  李鷹說,為推動人才和技術融合,他們還搭建了完善的平臺。廣東省物聯網體驗中心引進廣東省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領域具代表性的15家企業及單位,總展示面積800平方米。展示在交通、醫療、農業、家居、生產、物流、市政等領域的產品、解決方案和行動案例。展示中心自2012年建立以來,被廣東省政府辦公廳設為定點接待處,并成為廣州市泛在物聯網科普基地、廣州市黃埔區青少年科普基地等。截止目前,共接待來自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香港、澳門、臺灣等各地政府單位、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考察交流200余次,共4000余人,有效地推進了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合作。

  將帥之道,貴在伐謀、用兵。在李鷹的帶領下,整個團隊有著深度的創新力、寬度的融合力和快速的執行力,他們用激情和睿智,勇于創新,敢為天下先,砥礪前行,勇做物聯網領域的領軍人和追夢人。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