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推進特種設備追溯體系建設提升全市安全監管水平

電梯救援平臺實現快速準確救援
近年來,包頭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特種設備數量迅猛增長。截至目前,全市特種設備數量(包括各類氣瓶)已達到29萬余臺(套)。隨著設備數量和品種的不斷增加,監管體系結構、傳統的監管手段、企業安全管理模式等已無法滿足越來越高的公共安全要求,創新監管方法、優化工作機制已經成為提升監管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包頭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深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持續提高全市特種設備安全運行水平,全力保障社會經濟建設安全,積極探索推動“互聯網+”特種設備監管能力,加強特種設備信息化監管建設。目前,包頭市質監局以涉及民生,危險性大的設備為主,在分類監管的基礎上,先后建立了特種設備動態監管系統、車用氣瓶電子標簽監管系統、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液化石油氣鋼瓶電子監管系統,啟動了特種設備追溯體系信息化建設。運用“互聯網+特種設備”創造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新生態,從而有效提升特種設備的安全監管水平。
運用RFID技術建立車用氣瓶安全監管系統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隨著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包頭市車用氣瓶數量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數量龐大、流動性強,被稱為“流動的炸彈”,傳統監管手段已無法適應監管要求。通過電子標簽監管系統對車用氣瓶實施監管,可以避免人為因素干擾,截斷超期、報廢、不合格氣瓶等隱患氣瓶的充裝和使用。該系統通過在氣瓶瓶體粘貼的電子標簽,為氣瓶創建“電子身份證”,同時建立氣瓶數據平臺;在檢驗時將氣瓶檢驗情況錄入氣瓶身份信息中,為氣瓶建立“健康檔案”;在充裝(加氣)時,系統掃描瓶體電子標簽控制加氣機啟閉,杜絕為超期、報廢等不合格氣瓶加氣,同時實現輔助充裝前檢查和充裝電子記錄;系統的預警功能還能提醒車主對即將到期氣瓶及時進行檢驗。
2015年5月1日,包頭市車用氣瓶電子標簽監管系統開始封閉運行,標志著包頭市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向信息化監管邁出重要一步。截至10月底,已經對全市44家氣瓶安裝單位、28個CNG加氣站、6個檢驗站、64281只在用車用氣瓶實施系統管理。系統的建成和運行,建立了車用氣瓶數據平臺,實現了輔助充裝前檢查、控制了違規充裝、摸清氣瓶底數、規范充裝行為、提高充裝效率,達到了車用氣瓶從安裝、檢驗、充裝、使用、報廢各環節的全過程監管的目的,進而杜絕氣瓶逃避登記、非法改裝、違規充裝、逃避檢驗等違法、違規行為。
運用信息化技術建設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提升特種設備應急處置能力
電梯安全關乎人民群眾利益,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市政府以電梯監管模式創新為引領,應用互聯網技術,建設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推動城市管理轉型升級。目前,包頭市在用電梯數量已達到13217臺,占全區特種設備總量的20%,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0-30%之間,安全運行情況相對平穩。但由于生產、使用、維護保養不當,電梯困人、滑梯、掉層等故障時有發生。電梯安全已經成為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2015年包頭市率先在全自治區開展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建設工作,并列入了市政府的重點工作。電梯應急平臺建設工作遵循“資源共享、統一調度、多方參與、社會聯動”的建設原則,由市質監局牽頭,消防、房管、交警、經信委、財政等部門協同建設。使用119為電梯應急救援呼叫號碼,實施“法定維保、自愿救援、消防補充”、“三級響應”救援機制。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同時還包括維保監管系統和維保、使用單位管理平臺,將難于監管的電梯維護保養環節進行智能化管理,也為電梯使用單位、維保單位提供了內部人員、電梯、備件材料等管理平臺,為提升維保單位和使用單位管理水平提供了條件。2016年3月22日, “包頭市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正式啟動。截至10月底,已對全市電梯安裝標識牌12283個,接處警257次,一級救援228起、二級救援7起、三級救援5起,自行脫困17起。錄入使用單位1371家,電梯維保單位194家,并逐步開始維保刷卡記錄考核。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包頭模式”,是自治區首家以119為統一救援號碼的三級救援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
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能夠實現七大功能:一是應急處置功能,保證了電梯困人故障發生時快速準確救援,避免救援不當造成二次傷害;二是平臺維保監管功能,實現了維保人員到位情況和維保質量的量化考核;三是使用單位確認功能,強化了使用單位對電梯維保過程的跟蹤監督;四是維保和使用管理簽到功能,進一步落實維保人員、使用管理人員主體責任;五是統計分析功能,提供了電梯風險監測和重點監管的依據;六是精準定位功能,實現了每一部電梯在電子地圖和實際位置的精準定位,提高處置的準確度;七是標識牌夜光功能,使乘客在電梯轎廂無照明時,也能看清標識牌的救援電話和電梯編號。
運用互聯網+標識碼技術對液化石油氣鋼瓶實行數字化追溯管理
液化石油氣鋼瓶是現代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特種設備,數量大,分布廣,流動性強、危險性大。其盛裝的介質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險性,多用于日常生活,一旦發生事故,不僅造成生命財產損失,還會造成重大社會影響。今年,市質監局以民生為本,針對家庭常用的液化石油氣鋼瓶,物聯網技術,對每個鋼瓶安裝可掃描識別的數字化標識,建立氣瓶電子檔案。按照“一瓶一碼、一瓶一檔、掃描識別、控制充裝、自動記錄”方法,對氣瓶實行全過程的溯源管理。系統集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無線通信、條形碼識別技術于一體,為氣瓶監管部門、充裝單位、檢驗機構、氣瓶用戶提供不同的氣瓶管理平臺。通過氣瓶投用前或檢驗時錄入氣瓶信息、安裝標簽,進行氣瓶使用登記,充裝時根據系統氣瓶檢驗狀況控制充裝設備啟閉,杜絕超期或報廢氣瓶充裝,檢驗時修改系統中氣瓶檢驗結論,實現氣瓶安全狀況及時更新。氣瓶使用者,通過掃描二維碼或條碼,查詢氣瓶基本信息、檢驗信息和充裝信息。從而實現使用登記、充裝控制、定期檢驗、用戶查詢、監督檢查等多種功能的全過程管理,達到防止氣瓶超期使用、逃避檢驗、非法倒氣、缺斤短兩、無證充裝等違法行為的目的。系統使用能夠減少因人為疏失導致的錯誤操作,從而預防和減少事故的發生。一旦發生氣瓶事故,可以準確分析原因和追溯到具體的環節和責任人員,真正起到落實主體責任的作用。目前,液化石油氣鋼瓶電子監管系統軟硬件已經建設完成,于今年9月14日封閉式運行。已有11家液化石油氣充裝單位,73022只液化石油氣鋼瓶納入監管系統。
同時,市質監局在液化氣瓶電子監管基礎上,探討建設工業氣瓶電子監管系統。已經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國內氣瓶電子監管技術較為成熟的常州、廣州、上海等地區進行了考察,制定了包頭市工業氣瓶電子監管系統建設方案,預計年底開始工業氣瓶電子監管系統建設試點。通過建立統一數據平臺,應用“互聯網+電子標簽”的監管方式,實現氣瓶從制造、使用登記、充裝、運輸、儲存、使用、檢驗到報廢的全生命周期動態監管。
應用雙碼識別系統實現特種設備全過程追溯管理
今年7月,市質監局進一步落實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精神,啟動了特種設備追溯體系建設。目前已經印發了《包頭市特種設備追溯體系信息化建設方案》、完成軟件需求說明書編制、特種設備數據平臺建設,正在進行監察系統軟件研發。
特種設備追溯體系包括:一個數據平臺、一個網控中心、兩種追索標識、四個專業系統。建設一個數據平臺,即特種設備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包括全市特種設備及其生產、使用單位的基礎數據、動態信息,通過不斷完善,建成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動態綜合數據庫,實現生產、監察、檢驗、使用各環節設備信息的互通互聯。建立一個網絡控制中心,為實現特種設備追溯體系運轉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撐。建設兩種標識的追溯終端,為全市所有特種設備粘貼雙碼(二維碼和射頻碼),注冊身份、搭建平臺、架設橋梁,建立追溯體系終端。建設四個系統,集設備使用登記、數據信息查詢、數據統計分析、現場監察記錄、隱患治理監督、超期隱患預警、指令書自動生成于一體的安全監察智能系統;集檢驗信息查詢、網上受理報檢、報告自動生成、檢驗到期預警、檢驗任務管理為一體的檢驗自動化系統;集設備信息查詢、信息變更申請、網上申報檢驗、檢驗到期提醒、自檢記錄填報等功能于一體的特種設備使用綜合管理系統;集網上注冊公示、網上施工告知、告知狀態查詢、網上申請監檢、施工信息傳遞于一體的特種設備生產單位管理系統。通過一個數據平臺、一個網控中心、雙碼識別系統,實現四個系統的互聯互動,最終實現特種設備的全過程動態監管。
系統所有功能全部實現后,監察方面,不僅統計分析實現自動化,而且對每家企業、每臺設備進行智能監控,同時對現場監督檢查情況,設備隱患治理情況進行跟蹤監督,進而提高監察效率。檢驗方面,在網控中心建立特種設備電子檔案,實時更新檢驗數據庫,利用手持終端在檢驗現場自動生成檢驗報告,減少人為錄入的差錯率,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和報告準確率。使用方面,為使用單位提供特種設備檔案信息,減少檔案資料遺失,同時提供報檢、查詢、統計、預警功能,為企業提供特種設備管理平臺,進而提高使用單位特種設備管理水平。生產方面,通過網上注冊公示,產品監檢申報、體系責任人變更、設備信息查詢統計等功能,實現生產、監察、檢驗的及時溝通。這個系統如早日建成,將是自治區第一家,國內首創,全市的特種設備監管水平必將實現新的飛躍。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特種設備信息化管理手段,是提升安全監察能力和特種設備生產、使用環節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特種設備數量多與監管人員少的矛盾,同時為使用者提供特種設備使用管理信息平臺。市質監局將繼續探索“互聯網+特種設備”在各類特種設備監管工作中的應用,提升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水平,更好地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質量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