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銀聯做二維碼支付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這些
12月12日,中國銀聯正式推出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主要包括《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安全規范》和《中國銀聯二維碼支付應用規范》兩個規范。對于推出二維碼支付標準的原因,據銀聯有關負責人表示,“關注到移動支付正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考慮到小微商戶與持卡人的支付需求,希望為銀聯卡持卡人用卡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選擇,支撐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有序發展”。
除了官方表態外,銀聯此番加碼二維碼支付,筆者認為原因還有幾點:
其一,移動支付市場雙寡頭化明顯,銀聯也想分羹。據Analysys易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75037億元,環比增長25.68%。行業上半年整體交易規模達134776億元。其中,支付寶以市占率55.4%位列第一,而銀聯僅占據了0.91%,市場份額微乎其微。對于交易規模如此龐大的市場,銀聯也是覬覦已久,自然不會滿足于如此低的市場份額。
其二,央行轉正二維碼效應。今年8月,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明確指出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業務需要遵循的安全標準。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維碼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認二維碼支付地位。二維碼支付的轉正是銀聯加入二維碼支付市場的先決條件,監管認可是銀聯一貫堅持的原則。
其三,全心傾注的云閃付效果不佳。在2015年12月,銀聯曾聯合多方共同發布“銀聯云閃付”,首批支持的手機品牌就有華為、聯想、小米等,今年2月又與Apple Pay達成合作協議,繼續擴大NFC的陣營。但是云閃付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中國銀聯助理總裁胡瑩早前曾披露,云閃付自去年雙12上線發布后用戶數達2000萬,支持云閃付受理終端已達到1050萬臺,支付寶4億多的用戶規模令銀聯過去一年的成績相形見絀。因此,銀聯將二維碼交互方式充實到以 ApplePay 為代表的“云閃付”產品系列中,成為非接支付的有效補充。
其四,銀行系紛紛布局,銀聯再次“大一統”。自今年7月,工商銀行對外宣布推出二維碼支付產品后,建設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等各家都推出二維碼支付產品。同時,農業銀行、平安銀行也在推動,二維碼支付產品或將明年上線。作為中國的銀行卡聯合組織,為市場需求方提出“互聯互通”技術解決方案也是其責任之一。此次銀聯推出二維碼支付標準,為其聯合成員機構統一標準,滿足消費者跨行消費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發揮銀聯品牌和銀行支付的優勢,形成良性競爭。
在支付寶、微信的二維碼支付已經火遍大街小巷、場景豐富的當下,此次銀聯搶灘二維碼支付,除了既有的政策以及資源優勢外,安全性是其重要的優勢。
比如銀聯二維碼支付是基于卡組織的四方模式,也就是說與實體銀行卡支付的差異僅在于支付信息交互方式的變化,其后臺賬戶仍基于實體銀行卡賬戶。基于此,就不存在因資金沉淀在虛擬賬戶帶來金融風險,消費者資金安全更有保障。另外,銀聯采用的Token(支付標記化)技術,也就是“令牌化”。是對此前二維碼支付存在的木馬等安全隱患、對持卡人賬戶敏感信息泄露引起盜刷風險的一種防范。此前,二維碼被叫停的原因就是因為安全風險大,再加上近年來移動支付安全事故頻發,支付安全確實可以成為銀聯的核心優勢,尤其是在大額支付方面。
總得來說,銀聯推出二維碼支付標準,可以看作是深度布局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開始。近年來,不管是螞蟻金服支付寶還是微信財付通,在互金領域愈發玩的風生水起,對傳統金融機構確實影響不小。筆者看來,銀聯此次加碼二維碼支付意在深耕互聯網金融,打破支付寶、微信支付壟斷,搶食市場大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