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銳電子董事長閔昊:不斷開拓RFID,實現物聯網的終極夢想
身兼大學教授、半導體公司創業者、企業最高管理者、投資人等多重身份,閔昊在半導體產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功底、產業資源和企業管理、運營經驗。特別是在RFID應用領域,這位“儒商”更是有說不完的話,下面就讓我們分享一下他的從業經歷和心得吧。

坤銳的發展軌跡
當年,閔昊帶領5位復旦大學的學生和朋友,于2005年創建了上海坤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公司的研發方向非常明確,即以900MHz電子標簽為啟動點。隨著產品研發的進行,以及對市場的深入了解,閔昊認識到900MHz電子標簽的市場及其發展情況并不理想,因此,為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坤銳也開始做13.56MHz的電子標簽。
閔昊表示,公司前期的發展比較順利,到2009年,坤銳實現了3000多萬元的營業額,也拿下了幾個關鍵的大客戶,其中包括五糧液900MHz防偽電子標簽和廣深鐵路火車票的13.56MHz電子標簽。之后的一段時間,公司也經歷了一些曲折,曾經有一段時間比較困難。從2015年開始,公司的運營好轉了起來,特別是16年,業務發展順利了許多,預計與2015年相比,可實現50%以上的增長。
目前,坤銳以模擬技術和產品研發為主,最近又拓展到了SoC設計,所以,該公司今后的技術發展路線就是朝著整合了射頻、模擬和處理器的SoC方向發展,其面對的應用目標就是物聯網,這也是公司成立之初定下的發展方向。一路走來,市場的發展趨勢印證了當初坤銳預見的正確,市場與客戶也越來越認可這家公司的技術與產品,展現在坤銳面前的機會越來越多。
大容量電子標簽
目前,坤銳的產品線主要包括3類:第一類就是傳統的電子標簽產品,在這一領域,中國的市場并不是很大,增長速度也有限,而國外則相反,最近幾年呈現出比較好的增長態勢。因此,坤銳針對國外市場,開發了大容量的電子標簽,而且采取了與其它電子標簽芯片公司差異化的產品研發策略,產品主要用于資產管理,而非物流。特別是從5年前開始,坤銳就與國外合作伙伴一起,為航空工業提供電子標簽芯片,與航空領域的試驗、試點幾乎同步,成為了第一批開發航空應用的電子標簽芯片廠商。這種先發優勢,使得坤銳在最近兩年在該
領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取得了不錯的發展,目前,坤銳電子在航空零部件、機艙管理用電子標簽市場,全球排名第一。這使得包括波音、空客在內的各大飛機制造商,對坤銳電子的品牌和產品都有極高的認知度。
另外,最近兩年,國外用于資產管理和工業的電子標簽市場增長明顯,坤銳電子從去年開始,給福特汽車提供電子標簽芯片,用于發動機引擎的標識和管理,使得發動機在整個汽車生產流水線上能得到更好的加工處理,并儲存相應的數據。當發動機走下流水線以后,標簽會隨其進入整車廠,從而使整車廠對該發動機的生產過程和質量狀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當然,目前這塊兒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相信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與國外相比,國內市場發展相對緩慢,而且國內公司對資產管理等應用的電子標簽的認識不是很清楚,往往看不出采用電子標簽的好處,這方面還需要時間去培養。
目前,國外電子標簽一個很大的應用市場就是服裝的供應鏈管理,服裝采用電子標簽的好處是可實現精細化的庫存管理。坤銳電子目前還沒有進入這一市場,是因為其需要的電子標簽容量比較小,但該市場比較大,成本也低。坤銳一直采取大容量、高附加值的差異化策略。今后,隨著市場的發展,該公司也會逐步向中低端應用領域滲透,以爭取更多的市場空間。
筆者覺得,坤銳電子的這種先高端、后低成本的產品策略與很多美國高科技公司極為相似,先進行高門檻的技術和產品研發,確立市場地位后,再根據市場的需求和發展,進入相對低端的低成本應用市場,從而建立起一條有深度,又有寬度的供應鏈,以實現多元化經營。
電子車牌:車聯網中的“身份證”
第二條產品線也是從電子標簽分出來的,4年前,坤銳電子開始和公安部交通科學技術研究所一起,開發車輛電子標識產品。在該項目中,坤銳是標準制定的主要參與方之一。目前,該項目已經在無錫和深圳試點測試,相應的標簽都已經完成供貨。從試點情況來看,效果不錯,相應的國家標準也正處于審核階段。坤銳電子在這塊投入了4年,現在終于看到量產的希望,雖然目前出貨的量還比較小,相對于4年的投入,收入也有限,但是從長遠考慮,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這塊兒市場也是未來車聯網的組成部分,今后,在公安部的統籌下,車輛電子標簽將成為每輛車的“身份證”,有利于車輛聯網后的認證與管理。閔昊表示:“隨著電子車牌的商用,以后假車牌將沒有生存的空間。”
筆者覺得,從技術角度講,坤銳被公認為是國內900MHz電子標簽的最強者,因此,在與公安部的合作中,無論是相關產品的測試,還是國家標準的起草與制定,該公司都發揮著領跑的作用,使其在未來車聯網市場能夠產生先發優勢。
以NFC拓展移動支付市場
坤銳的第三條產品線是移動支付產品,該公司從2006年開始進行這類產品的研發,到現在已經有10年的時間,目前開發的是第三代產品。閔昊認為,雖然現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應用廣泛,但這種基于二維碼的支付方式,在安全方面存在短板,隨著用戶的增長,其隱患會愈發凸顯,容易被不法分子和黑客所利用。而基于硬件的NFC移動支付技術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限于成本,短期內多數手機還不能集成有該功能。
坤銳在發展NFC方面,一直在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采取先買手機,然后根據需求,再安裝NFC功能模塊的策略,即將NFC集成在SIM卡內,從而使用戶在需要時,更換一張SIM就可以了,不必新購置手機,這樣大大加強了用戶使用的靈活性,并使成本最低化。
當然,將NFC集成在SIM卡內,存在著技術挑戰。由于SIM卡很小,使得常規的NFC天線無法集成進去。為此,坤銳開發了一種技術,它可以在很小尺寸的天線上實現常規大天線的信號傳輸。閔昊表示:“截止到2015年,全世界也只有兩家公司具備這樣的技術能力,一家是坤銳,另一家就是奧地利微電子(AMS),iPhone6就采用了AMS的NFC技術產品,我們在該技術層面與AMS是同步的,也具有相應的產品,目前正在與中國移動合作,推廣具有NFC功能的SIM卡,去年開始出貨,產品已經可以與中國移動的“和包”對接,既可以用在NFC手機上,也可以用在無NFC功能的機種上。這樣的SIM卡,可以綁定銀行卡、公交卡等,實現手機的多功能集成應用。”
最近,坤銳開始將移動支付功能應用到可穿戴設備上,如可實現移動支付的手環,合作伙伴的相關產品在兩個月內就會面市,定位于銀行業務應用,它也可以同中國移動的“和包”結合,手環通過藍牙與手機連接,實現多種應用。
閔昊認為,NFC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應用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畢竟,眼下手機集成NFC還存在著各種挑戰,而手環則比較簡單,應用靈活度也比較高,如果將手環與小額支付連接在一起,相信其對用戶的粘性會大幅提升。同時,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支付安全問題,因為有手機和手環兩個硬件載體,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支付成功,而且他們之間是通過藍牙進行數據傳輸的,不存在軟件共享弊端,這樣,即使病毒攻破并控制了手機,卻無法操控手環,從而使手環成為了手機的一個安全保障。最近,有不少手環公司在向這個方向發展,而坤銳的小天線NFC技術正好能滿足這些應用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筆者覺得以下的形容很貼切: 碗里要有吃著的(900MHz電子標簽),鍋里要有炒著的(車輛電子標識),田里要有耕種的(NFC移動支付),這正是坤銳電子3個產品線的真實寫照。
芯片必須與系統結合發展
目前,坤銳電子有50項左右的專利,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子標簽,另一個是移動支付,比如具有小天線的NFC技術,里邊就包含了多項專利。閔昊認為,目前國內對專利的尊重水平普遍不高,意識都偏弱。而且已有的專利也是以防御性為主,進攻型的并不多。專利壁壘對坤銳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這不是最重要的,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才是實現自我發展和保護的根本途徑。因為即使單個部分被別人抄襲,整個系統還是獨有且安全的。對此,閔昊信心十足,并稱目前國內的900MHz電子標簽,坤銳電子依然是做的最好的。
在筆者看來,該公司更看重系統產品及應用,單一芯片很容易被抄襲,而如果能夠為市場和客戶提供一整套實用的應用系統,不僅可以體現自身的綜合技術實力,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更重要的是能夠形成強大的保護屏障,形成自己獨有的技術和產品優勢,且難以被復制。
閔昊認為,單一的芯片必須與系統結合,否則很難賺到錢。比如在手環移動支付拓展方面,坤銳組織手環公司、相關的軟件公司,以及能與銀行對接的運行公司等等,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與合作伙伴一起開發,以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各施所長,共同推進市場和生態的發展,這樣才能盡快打開市場局面,賺到錢。
對IPO的清醒認識
在談到競爭對手Impinj(英頻杰)公司時,閔昊說:“Impinj是一家在RFID領域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公司,其市占率在20%以上,目前是該行業第一大公司。它在很多方面與坤銳非常類似,比如該公司的發起人也是一名大學教授(Chris Diorio博士),這與我的經歷相同,而且我與Chris Diorio也有著不錯的私交。”
談到Impinj在美國上市時,閔昊表示,該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標簽芯片和Reader,現在的RFID市場,如果只做單一硬件的話,其收入與附加值很難得到提升,Reader的利潤則比較豐厚,可實現較高的附加值。但是其總營收并未見明顯提升。目前全球的RFID硬件市場總量不大,就幾億美金,也較為固定,且就是這幾家公司在分食。
閔昊認為,整個RFID硬件市場的想象空間是不大的,這也是坤銳要從多方面開拓市場的主要原因。比如NFC,其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例如,目前全球年手機出貨量約為5億~6億部,每個NFC芯片能賣到2美元,那就將有1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若能占據全球30%的NFC芯片市場份額,就能實現3億美元的營收,而且這還只是單一的NFC芯片,不包括相關的軟硬件產品。前一段時間,AMS將其RFID芯片業務部門出售,就賺得了1.4億~1.6億美元,
閔昊認為,IPO對RFID行業雖然起到了很好的振奮作用,但實際效果并沒有那么的強烈,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有限。
對IPO清醒的認知,為坤銳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開拓一片更廣闊的疆土,在更大的市場當中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為客戶提供系統級研發和服務,來實現高附加值;而不是在低利潤窄領域競爭、徘徊,在這里即使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總收入也是有限的。
半導體產業孕育著大變革
對于處在紅海當中的半導體行業,有人說它已經是夕陽產業,其投入成本高、風險大、利潤空間也在被不斷壓縮。針對這種論調,閔昊給出了他的看法:半導體行業肯定不是一個夕陽產業,它目前就像是處在一個多云的天氣狀況下,陽光被烏云暫時遮住了。當然,半導體產業也處在變化和調整期,其利潤來源和商業模式與以往相比會有不同。以前,半導體公司大都是以通過提升產品性能來作為營收和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但從五、六年前開始,以PC和手機處理器為代表的核心電路,其主頻不再有大幅度提升了,而是向多核心方向演進,產業主要驅動力,正在從單一器件的高性能向提供具有較高價值的生態系統和商業模式轉變,整個行業及從業者必須要適應并善加利用這種變化,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爭取到主動。
閔昊覺得,未來的半導體產業將更加追求適用及能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高性能。該產業正處在一個平臺期,孕育著下一波增長,需要有新的驅動力和商業模式,動力源主要方面之一是物聯網,半導體企業一定要與系統設備企業一道,共同分享新增長模式所產出的利潤,融合與共贏,建設一個優良的生態系統是產業發展趨勢。
對中國產學研合作的深刻理解
對于中國的產學研合作,閔昊也給出了自己的深刻見解:縱觀我們的產業環境,目前看起來似乎是沒有什么阻力,“就像我自己,作為公立大學的教授,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比美國的高校還要開放”,閔昊說:“但是,這其中又暗藏著不順暢的因素,例如:目前企業的研發能力已經不同于早些年,已經超過了高校,這樣談產學研結合,‘學’和‘研’的貢獻在哪里呢?本來‘學’應該在學術上領先,并引領最新的技術發展,而眼下‘產’的水平超過了‘學’。如果‘學’的參與人員不與產業緊密結合,只是封閉在‘象牙塔’里閉門造車的話,甚至都意識不到人家的水平已經超過了你,出現孤芳自賞的可笑局面。因此,我們高校研發的自我定位需要調整,以前是要求能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以表現出研究成果,如果現在還秉承這種思路的話,那一定是沒有前途的,無法與產業界競爭,因此,高校應該集中精力,去突破新技術點,并不要求做出完整的系統,然后將這些新技術點融入企業的產品當中,通過雙方合作,把這些突破的技術點貫穿起來,就形成了完整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才是正道。”
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的科研體制,并不支持以上理念和做法,因為眼下是以論文和所獲獎項來評定科研成果的。論文還可以接受,但獲獎這一評判標準很不科學,因為如果不能做出完整成果的話,是無法獲獎的。此外,國家設置的很多科研項目,也是要求做出完整的成果,而不是鼓勵在某些新技術點上謀求突破。這些都是困擾產學研實現良性合作的不利因素。
以NB-IoT為例,閔昊覺得高校就應該積極參與,比如高校可以做其中的射頻收發器,而即使是這一塊,高校也很難獨立完成,可以集中精力突破其中的幾個技術點,如發射機、接收機的射頻前端、振蕩器和喚醒功能部分。而作為復旦大學教授,閔昊帶領的幾個博士生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不一定需要全部攻克,只要能做出其中的2個,就是成功。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再參與進來,把這些新的研發成果融入相應企業的產品當中,就可做出新的芯片產品來。當然,這個時間會比較長。
筆者總結:寧可做高標準系統中的某些點,或某個部分,也不要做達不到高標準要求的整個系統,即使做出了這樣的系統,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看來,產學研如何分工合作,實現良性互動,確實是個值得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啊!
創業感悟與分享
作為一名資深企業最高決策人,同時也是一位創業者,閔昊對初創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有著深刻的感悟。一家創業公司,特別是半導體企業,要生存下去,關鍵看前三年,這期間說服投資人持續投入很重要。另外,團隊很重要——有一支經驗豐富(特別要有至少一個具有半導體企業運營經驗的人,和一個好的CTO)、戰斗力強的隊伍,是公司能發展下去的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甚至比技術和產品更重要。企業的發展戰略也很關鍵,如果一開始就把cost down作為主要經營目標的話,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很多國外的企業節奏比較慢,但是它很少做錯事,這體現出了一個慢決策,快執行的工作體系和流程。而中國企業往往正相反,領導決策很快,但執行無效。因此,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好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在決策的時候多動腦筋,多討論,形成決策后,要快速執行。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企業管理與決策方面,戰略第一,戰術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