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已建立統一就診信息平臺 就醫一卡通為時不遠
“就診卡咋就這么難統一”“想要和醫生好好溝通一下,醫生兩句話就把人對付了”“大醫院排不上號,小醫院看不了病,看病太難”……提到看病,市民總是有太多難處要說。對此,記者23日采訪了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市衛計委主任,來聽聽他們談如何破解“看病難”問題。
市民
就診卡比銀行卡還多
“我帶父親看個眼病,輾轉4家醫院辦了4張卡。”市民高女士無奈地說,她現在手頭就有交大一附院、西安市第四醫院、古城眼科醫院等4家醫院的就診卡,這些卡都是以父親的個人信息辦理的,每張卡上留存著100元左右余額。看完病如何處理這些卡讓高女士有些頭疼,“特意為退卡跑一趟醫院劃不來,但留在手里又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用到。”西安市內的各大醫院,每家醫院的就診卡都不一樣,每到一家醫院就得重新辦理就診卡,“要看病、先辦卡”人手三四張就診卡成了常態,甚至有人笑稱“就診卡比銀行卡還多”。還有市民抱怨“排隊兩小時,看病一分鐘”,候診區人滿為患,患者排一上午隊,看病時間也就短短幾分鐘。
代表委員聲音
實行就診卡統一醫院害怕信息泄露
對于各大醫院醫療卡不統一的問題,人大代表、西安唐城醫院董事長尉競飛說,現在各醫院的門診系統用的都是HIS系統,都是各醫院自己做的,有不同的接口,要想實現統一有技術難度,很多醫院也害怕信息外露,“如果政府投入有統一的系統,免費使用,我們也愿意使用。”她補充說,如果能夠統一,對于老百姓來說特別方便,是好事情。“這幾年,西安市政府和衛計委都在不斷地加大投入,不斷地新建醫院改善醫療條件,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委員田曄說,實行就診卡統一,對于醫院來說,都存在接口問題,每個醫院都有自己的系統,如果要重新改變,就牽扯到費用的問題,他補充說,目前西安市已經建立了統一的平臺,他覺得市級所屬醫院實行一卡通指日可待。
大醫院人滿為患背后是“信任危機”
“為什么都去大醫院看病?說到底是社區醫院合格的醫生少,患者不信任,在人滿為患背后折射的是信任危機。”人大代表、市政西郊公司經理張滿紅建議,加快對全科醫生的培養,更加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他說,分級診療被看成患者的“攔水壩”,能緩解大醫院診療壓力,所以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各項配套機制。“基層醫院的醫生,不一定要掌握高精尖的醫療技術,但要能基本準確判斷病的輕重緩急、有沒有必要去大醫院看,且這個判斷要讓病人信得過。”
辦好家門口醫院支持社會辦醫
“只有辦好家門口的醫院,讓老百姓不要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人大代表、胡家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何彬說,拿她所在的新城區胡家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講,一年的門診量達到13萬人次,“我們要給老百姓提供好的醫生、好的服務和環境,讓老百姓認可。”她說,社區醫生要經常進行業務培訓、定期學習,不斷提高技能水平,此外還要把基本醫療和公共服務結合,只有服務做好了才能吸引更多老百姓。
尉競飛說,解決看病難,除了要推進醫療改革,還要加大力度支持社會資本辦醫,“臺灣用了20年時間,目前社會辦醫占到了80%,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她說,民辦醫院和公立醫院收費都一樣,政府應該支持規范的民營醫院,監管好不規范的民營醫院。
建議突破醫師多點執業瓶頸
委員張琳說,醫生“下”不去,患者擁“上”來,優質醫療資源仍集中在大醫院,她說,《西安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從去年11月發布后,到目前為止醫師多點執業人數寥寥無幾,雖然政策放開了,但醫生們多點執業依然顧慮重重,編制管理下僵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也成為醫生多點執業的絆腳石,多數醫生本身也無法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
她建議,加快醫改步伐、突破醫師多點執業瓶頸,由人社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對公立醫院現有醫師按照“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取消所有醫師編制和醫院行政級別,醫院真正實現管辦分開、自主管理、工資標準由醫院按照績效來評定。
市衛計委
二級以上醫院全部納入統一就診信息平臺
西安市衛計委主任劉順智說,西安市正加大力度建立統一的就診信息平臺,未來有望將西安市主管的二級以上醫院全部納入。目前,已有西安市紅會醫院、市中心醫院、市兒童醫院、市第一醫院、市第四醫院5家醫院納入該平臺,使用統一的就診卡。
他說,目前西安的掛號平臺已建設得比較成熟,患者可通過現場預約、網上預約、電話預約、微信預約等多種預約方式進行預約掛號。對于市民所反映的掛號、看病難問題,劉順智則坦言這是由于目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其實也就是大醫院掛號難,小醫院掛號并不難。”西安市的幾家大醫院不光是面向全市的患者服務,甚至還要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患者服務,掛號數量實在有限。下一步,將加快就醫分流政策,繼續加大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力度,加強基層醫療人員工作水平培養,讓基層醫療資源得到有效利用,老百姓愿意在家門口看病,從而解決看病難、掛號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