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沒那么簡單
物聯網解決方案分為五大層:終端設備、連接、云服務、應用和安全。除了連接和安全,運營商的蜂窩物聯網在云服務、應用,甚至是終端上,都不占絕對優勢。這只是技術上的問題,真正的挑戰是,這種物聯網構架下的商業模式的改變,將促使企業面臨一次組織結構和文化的轉型。

近日,中國電信表示將啟動七省12城市NB-IoT大規模外場測試,計劃于6月份完成NB-IoT試商用。
這是戳準了兩大對手的軟肋,快馬加鞭一騎絕塵之勢啊。畢竟中移動還沒有FDD牌照,聯通的1800M NB-IoT產業鏈還不夠成熟。
NB-IoT蓄勢待發之時,突然想起比爾蓋茨的那句老話:我們總是高估了未來兩年的變化,卻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
剛起步的NB-IoT并沒有那么樂觀。
只需軟件升級?沒那么簡單
人們在談NB-IoT時,總愛引用那句“只需基站軟件升級”,可通信工程師們急了,現實的情況哪有這么簡單。
看圖說話…

終極的NB-IoT部署不僅需要基站eNB軟硬件升級、OSS升級,還需要新增NB-IoT核心網、物聯網平臺和eSIM平臺。還得融合現網中的PCRF(策略和計費)、DPI、BSS等網絡子系統,以及升級HSS,一切都是非常復雜的工作啊!
不只是連接
“連接”是蜂窩物聯網的優勢,畢竟有20多年積累的無所不在的網絡覆蓋。但是,這種優勢在物聯網技術中顯得還是太單薄。
引用《IoT Analytics》總結的一張關于端到端物聯網解決方案五層結構圖...

物聯網解決方案分為五大層:終端設備、連接、云服務、應用和安全。除了連接和安全,運營商的蜂窩物聯網在云服務、應用,甚至是終端上,都不占絕對優勢。
這只是技術上的問題,真正的挑戰是,這種物聯網構架下的商業模式的改變,將促使企業面臨一次組織結構和文化的轉型。
轉型,這正是一些廠家正擔憂的問題。因為當你賣出的家電、汽車等產品都連接到網絡后,銷售模式、客戶關系維系都將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改變。
運營商不但要適應這種相關行業的改變,本身也需要改變。這不是擺地攤賣流量卡,物聯網的流量收入少得可憐,而且由于其他LPWAN技術的沖擊,物聯網流量資費不斷下降,唯有新的商業模式才有出路。
然而,被體制禁錮的運營商能適應改變嗎?

模塊成本競爭
2G時代的射頻模塊只支持兩個頻段,芯片成本較低,GPRS模塊不過約7美元。到了3G和4G時代,隨著流量需求上升,支持的頻段越來越多,導致芯片越來越復雜,盡管受益于摩爾定律,但其價格仍然較高——3G模塊約20美元,4G模塊約35美元。
盡管NB-IoT為低成本而生,但由于每家運營商部署NB-IoT頻段不一樣,這會不會影響生態規模性導致芯片成本遲遲無法下降?
同時,由于蜂窩物聯網有兩種版本:Cat-M1和Cat-NB1,要在一顆芯片上支持兩種版本會不會帶來開發芯片的成本上升?

另外,專利壁壘會向3/4G一樣發生在蜂窩物聯網身上嗎?會不會因此導致生態不平衡,蜂窩物聯網芯片遲遲無法像WiFi和藍牙一樣大規模集成到各種設備中?
當然,一下子提出這么多疑問并非對蜂窩物聯網失去信心。回到開篇我們提到的那句老話:我們總是高估了未來兩年的變化,卻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
相對于其他LPWAN技術,NB-IoT來得較晚,剛走向市場。在面世初期,必然會遭到其他LPWAN技術的拼死抵抗。而NB-IoT要走向成熟還需要時間積累,這個過程也給其他LPWAN技術留下了時間來發展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物聯網相關服務,進而占領市場一席之地。
短期來看,NB-IoT必將經歷一次殘酷的挑戰。
不過,蜂窩物聯網依托于強大的3GPP產業鏈,隨著標準的不斷演進,市場的成熟,在規模效應下必然會不斷擴大市場。畢竟,3GPP標準,不容小覷。但需要多長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