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偉:共享模式 將會是物聯網商業模式的最佳突破口嗎?
環顧整個2016年物聯網行業,都在尋找突破!因為物聯網跟傳統的互聯網的輕模式確實不太相同,單靠一個網站、一款軟件或者是一個APP就能打天下的奇跡很難很難了。有沒有好的辦法呢?
其實換個角度,這幾年移動互聯網能夠大火,無外乎取決于三個條件:智能手機、4G無線網絡外加一堆個性化應用。那么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就是物聯網中“物”的化身,或者叫連接終端,背后就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某種角度上,智能手機是目前在短時間內無法取代的物聯網的超級“終端”。在手機上所覆蓋的各種功能已經基本上成為我們尋找應用方向和設計商業模式的出發點。我們大量的所謂獨角獸企業都建立在智能手機上。例如滴滴!!
那么在滴滴最終打敗了各路競爭對手,獨霸天下的時候,也就造就了一個“共享”模式出來。特別是在2016年底,將共享租車順利復制到自行車領域,甚至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共享單車”。摩拜,ofo,小鳴,優拜四家共享單車平臺累計完成了15輪融資,最夸張的是單輪融資已經達到了過億美金,風頭直逼滴滴。

1.資本青睞有加的共享單車
很多人都覺得共享單車模式能盈利嗎?為什么資本會這樣看好呢?
我個人分析,大家看好的還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從傳統互聯網的打法上,從來都是不計較成本得失,就像當初滴滴和快的之間血淋淋的燒錢大戰一樣。賬面上能看到的 現金流基本上就是兩個:租金和押金。
1)共享單車盤子有多大
共享單車的租金可謂是很可憐,每小時5毛到1元,就算是你能投放到100萬輛車,按照每車每天10小時計算。也就是每天500萬收益,那么一年呢,大約就是在17、8億水平上的一個市場。那么從押金角度呢,還是按照300元/車押金計算,如果能達到1000萬輛車的規模,押金大約30億左右。綜合來看就是在 50億大小的單純自行車的賽道了。
2)未來的想象空間
要說也不大嘛?什么原因這么拼呢?
“自行車”標簽化
接下來再看后面的想想空間。就如同共享專車一樣,首先市場的未來肯定是以億級數量計算的。今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中國自行車市場其實已經萎縮到很低了。回憶一下我們自己騎車是在什么年代?物哥是在大約2000年左右家里還有自行車,但是很少騎了。后來那自行車也不知道扔那里去了。那么也就是說在近10-15年左右,大量的城市人口放棄了自行車,現今自行車成為運動的時尚工具了。而1億輛自行車本身的生產制造可是將近千億的規模了。
當然,發展到滴滴今天的狀況,無論廣告還是其他增值服務,俺就是咋說咋有理了。
大數據挖掘
最后還有一個大數據的概念等著你呢!幾千萬上億用戶的行為習慣和生活半徑將會一覽無余了。那么通過未來的大數據挖掘將會帶來的價值更是很難衡量,也許又是一個新的大流量入口呢,也未可知。
由于這個共享單車的入門門檻實在不高,所以才會瞬間吸引了數以百計的玩家風涌而入。當然就共享單車本身而言,接下來到底是衍生成為怎樣的大戰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探討方向。我更想強調的是共享模式本身將會對物聯網產業帶來深刻的影響。
2.互聯網與“物”下的組合拳
今天回想起來,互聯網商業模式第一個讓你覺得最好的應用是什么呢?
我個人認為是電子郵件!90年代初期各種郵件提供商成為互聯網上很重要的推動者!之后蔓延到論壇、聊天工具等等這些應用。(當然門戶網站就別說了);觸類旁通,今天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如果能引起萬眾使用,看來共享單車這類的應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再把思路發散開來,如果像自行車這樣的“物”,通過簡單的物聯網技術包裝,我研究看看主要就是定位功能和自動鎖的組合,前面還是依托二維碼和APP的支撐,唯一的門檻就是大量鋪貨!類似這樣的應用將會有多少呢?

順著“共享”這條模式,也許能突破原有的互聯網免費習慣對于物聯網的傷害!畢竟互聯網的免費更多是建立在軟件基礎上的,邊界成本極低,而物聯網上的硬件“物”,對于任何一個公司都是極大的門檻。包括我們看到共享單車上億美金的融資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鋪貨!但是好在還有押金啊,還有使用費嘛。所以最終能抵消一大部分的成本。甚至未來會有客觀的商業回報。這樣物聯網的新商業模式可能就會打通了。
我想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推廣大健康的平臺,里面很大的成本是在對于健康管理的一大堆硬件設備上,單一的價格還能承受,但是健康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這樣一大堆的設備組合就會很貴!普通老百姓自然消費不起,量起不來,成本也就很難控制。以至于整個行業市場都處在黎明前的黑暗,都看好卻破不了局!
如果能按照“共享模式”重新設計呢?這個價值將會是巨大的!希望很快能看懂這篇文章價值的行業人員對照著自身的業務,重新設計下你的商業模式。也許下一個熱點就是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