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靠一張小標簽 國際大牌憑啥搶著給他訂單?

有這么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這里只生產標簽、吊牌等小玩意,但卻是ZARA、UGG、Timberland、SKECHERS、CK等諸多國際大牌爭相追捧的供應商,最近還成為了李寧唯一指定它提供標所有品類的簽印,換句話說,李寧一年生產多少衣服鞋帽,它比李寧還清楚。
小標簽竟也做出了大市場,這兩年,這家企業還玩起來“一帶一路”:到越南設立了新工廠,承接大量傳統標簽業務,在原來的基地專攻數碼工業標簽印刷,這“一不小心”又擺弄成了亞洲老大。
實業維艱,創業的曲折遠不是講故事這般云淡風輕……
不認命的站街仔

小標簽打出一片天,源于一個不認命的人,公眾對其知之甚少,在數碼工業印刷行業卻是大名鼎鼎——陳成楷,一個“不炒股、不炒樓,只干實業”的非典型溫州人。
60后陳成楷的創業與當下90后們可謂大相徑庭,出身于溫州鄉村,少年時便跟隨同村大人走南闖北做起了賣貨郎。或許是溫州人骨子里流淌的商業基因,小小少年雖然艱辛,但經手的各種貨品一直賣得不錯,雖然沒有豐厚積蓄,不過這些年的磨礪卻為后來的生意做好了足夠的鋪墊。
1986年,20歲出頭的陳成楷獨自一人到廣州謀生,批發了服裝,然后每天在高第街、大沙頭碼頭干著起早摸黑的擺地攤生意。日復一日的忙碌倒也并沒有把陳成楷敏銳的商業觸角給磨平,某天突然有人說起“服裝鞋帽上的標簽那么多,去生產標簽恐怕也是個不錯的生意”。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頭腦活絡的陳成楷還真著手進行了摸查,“一張空白紙張印刷成NIKE標簽后可以賺2萬元”。這個結果把他嚇了一跳,當即判定“這是一個值得抓住的機會”。
瞄準了商機便不能讓它溜走,行動力極強的陳成楷馬上收拾行囊回了溫州老家,創辦了寶紳紙塑有限公司的前身——溫州市佳達包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進入到了標簽印刷行業,這一年是1988年。不久之后,考慮到珠三角已經成為全球最強的服裝鞋帽生產基地,還有對外貿易的便利性以及輻射范圍,他把工廠搬到了廣州市白云區,而一同到粵的,還有自己的妻兒。
舉家南遷,陳成楷得以將全部的精力,傾注到寶紳集團。作為第一批進入小眾標簽行業的開拓者,創辦的前十幾年,寶紳享受著制造業黃金時期蓬勃發展所造就的趨勢性回報。
在傳統制造業 做不傳統的事
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近年來,傳統制造業下滑,資本瘋狂涌入了高科技、互聯網等新興產業,曾經風光一時的印刷業處境尷尬。但是,令人稱奇的是,寶紳非但沒有遭遇重大市場瓶頸,反而拿下了一個個重量級的合作伙伴,成為國內行業的翹楚。

“我們是在傳統制造業,但我們不是一家傳統的印刷企業,寶紳每年拿出了年利潤的25%投入到創新研發。”這種對創新和前沿技術的敏銳嗅覺,成為了寶紳的敲門磚,敲開了國際巨頭的大門。
“標簽印刷未來的出路在于數字印刷,在于物聯網”,基于對標簽業趨勢的判斷,陳成楷于2013年建立研發團隊,為企業引入了RFID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硬件、軟件、系統開發一站式優質服務。
在車間現場,一批批標簽從寶紳的生產線出產,它們不僅是標簽,還是每件商品的“身份證”。通過RFID技術,寶紳將傳統標簽升級為“一物一碼”的芯片標簽,實現對標簽的可追溯、可防偽、可查詢。商品信息被一一記錄在標簽上,商品從下單、出貨到門店收貨、擺上貨架、銷售整個流程被全程跟蹤,再經過寶紳自主研發的門禁、掃描儀等讀碼設備時,自動掃碼,RFID標簽所記錄產品信息實時呈現軟件系統中,產品流轉過程一目了然,極大地減少了人工清點的成本,提高了貨物流轉效率。
陳成楷介紹,RFID芯片一度非常昂貴,十年前單片芯片售價在5元左右。經過寶紳的研發創新,單個RFID標簽的成本可以控制在1元左右。高效領先的RFID技術奠定了寶紳數碼工業印刷亞洲第一的江湖地位,也吸引了一批國際品牌投下訂單。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的采購、倉儲、銷售、配送等協作關系日益復雜,陳成楷認為,電子標簽作為一種信息技術,能夠為企業提供實時、準確的倉庫信息和物流信息。這正契合了國際企業的需要。寶紳從七八年前就開啟了與ZARA等國際企業的合作,UGG、Timberland、SKECHERS、CK等企業也紛紛找上門來,指定寶紳為其生產產品吊牌、標簽。“我們先人一步擁有RFID專利技術,這讓我們在和國際巨頭合作時也有更大的底氣。”
陳成楷從500強企業挖了很多核心技術人才,還在歐美聘請了專業人士出任公司的副總經理,專責對接國際市場。標簽印刷這樣一個細分的傳統產業領域,還有一家這樣國際化布局的企業,著實令人大感意外。“在傳統產業,做出不傳統的事,便沒有傳統的企業。”陳成楷的金句頗有哲理。
越是簡單的東西 越要做到不可替代
創新讓寶紳頂住了經濟增速下滑所帶來的壓力。2016年全球市場疲軟環境下寶紳仍然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與大牌企業的合作也屢有突破。2015年起,寶紳與李寧開啟了合作,目前為止,基本承擔起了李寧旗下產品的標簽印刷業務,“每年至少可以幫助企業省下至少二千萬元人民幣”。陳成楷自豪地說。
不單節省了清點庫存的時間和人力、物力投入,還可以精準地知道哪些品類和型號更暢銷,為企業生產及采購做出及時的調整。甚至擺放在商場哪些位置的商品被人關注得更多……傳統的小標簽已經初具大數據產業形態,未來可以拓展的空間已遠遠超出一般人對標簽這個傳統印刷行業的理解。
有趣的是,將印刷小作坊打造成國際化工廠,陳成楷用了整整28年時間。其間,各種暴富的機會數度涌現,身邊很多人炒房炒股成風。陳成楷既不炒股也不炒房,成了一個非典型的溫州人。“專注一行,深耕實業”在陳成楷看來,脫離制造去賺快錢,就算自己賺到很多錢還是會內心發虛,做熟悉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很踏實。
“固執”的另一面,便是執著。標簽這一行做了幾十年自己也很有心得——越是簡單的東西,越要做到不可替代!只要企業產品有特色、有創新、有口碑,客人自然踏破門來。陳成楷很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更慶幸自己及早抓住了產業升級的機會,創新絕不是一句口號,是實打實的投入,是對趨勢的把握和提前的布局,沒有捷徑可以走。
年少時分的艱辛,陳成楷沒有機會接受過多的學堂教育,但在他看來,無論是經商還是做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窮不學、窮不盡,富不學、富不長”,唯有學習才能給自己和企業提供前進的終極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