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卡口”+“人臉識別” 老小區筑起隱形“銅墻鐵壁”
沒有崗亭卡口,車輛自由進出,但車牌號已經全部登記在案;沒有圍墻,但進出這里的每一張臉都會被記住;沒有專業的巡邏隊伍,但鄰里守望,遇上事都會有人管……長期以來,老舊小區一直是治安防范管控的難點。自2015年底起,鼓樓分局牽頭組織、推進智能技防小區建設,以“智能卡口”、“人臉識別”等技術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成54個智能技防小區,刑事警情大幅下降。
“智能卡口”:打通防控最后一公里
“這幾輛外地車最近頻繁進出我段上的老小區,我去查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人。”說這話的,是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寧海路派出所負責仙霞路社區的社區民警武斌。她獲悉這一“情報”并非市民反映,而是她坐在社區警務室內看到的。
“這就是我們分局著力打造的 智能卡口系統 。”武斌告訴記者,仙霞路社區是由典型的老小區組成,區域內除了兩個相對封閉的小區外,其余全是開放式的老舊小區,而且沿街而立,安全防范難度很大。
2015年底,仙霞路社區率先試點智能技防小區建設,引進了“智能卡口系統”,在8條道路上全部安裝了高清監控攝像頭,對過往車輛進行抓拍和車牌識別。“智能卡口”打通了防控最后一公里。在鼓樓區,像仙霞路社區這樣已經完成智能技防建設的小區已經達到了54個。前不久一名偷車賊借道一老舊小區,被“智能卡口”成功捕獲,最終被抓獲。
“人臉識別”:破案和服務群眾兩不誤
當然,智能技防小區建設可不止一個“智能卡口系統”那么簡單。在鼓樓區中央門街道工人新村小區,記者在小區的幾個出入口看到,這里都裝著至少4個監控探頭。“兩個是 智能卡口 探頭,專門拍車輛,一個是 人臉識別 探頭,記錄過往行人,還有一個是治安探頭。”負責這個小區的社區民警龔衛珍介紹,工人新村小區雖然是有圍墻的小區,但其實也是半開放式的,而且由于歷史原因,小區內就像一個小社會,什么都有。“我們這里除了居民樓,還有商鋪、菜場、棋牌室、學校、企業。小區外面有的,我們里面也一樣不少。”龔衛珍說。
小區的情況復雜,治安防范管控的難度就更大。記者了解到,“人臉識別”探頭在記錄經過的人臉后,便可通過警務大數據平臺進行比對,進而確認人員身份信息。如果是犯罪嫌疑人進入,那么警方就能及時掌握,而一旦發生案件,警方也能通過“人臉識別”探頭記錄的信息追查嫌疑人。
今年3月的一天,工人新村一租戶向龔衛珍反映,家中被盜。通過調看“人臉識別”探頭記錄的內容,警方發現該租戶的一個朋友在短短半小時內連續兩次進入小區,而且第二次離開時,還背了個包。經過報警租戶辨認,那個包正是自己的。由此,警方鎖定嫌疑人并將其抓獲。
“除了破案外,智能技防系統還能服務老百姓。”龔衛珍說,去年一位到小區來辦事的市民將手機掉在了小區內。通過調看監控,警方鎖定了一名撿拾手機的老人。“一開始他還不承認,但我們通過 人臉識別 技術,確認就是他。”龔衛珍說,當時她把老人的兒子叫了過來,給他看了“人臉識別”的結果,他回家后幾分鐘,手機就送到了警務室。
成效初顯,智能技防小區將擴容
“智能卡口、人臉識別”組成了一堵隱形圍墻,提升老舊小區的防范等級。兩套系統采集的車、人信息,也成為警方進行有效管控和偵查破案的重要支撐,同時有效遏制和精確打擊各類多發性侵財犯罪。
智能技防小區的推進,不僅讓建成小區的案件量下降,同時也帶動整個鼓樓區的警情量下降。2016年,全區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1.5%,刑事發案同比下降32.5%,而刑事破案率同比上升2.1%。下一步,鼓樓公安將進一步推進智能技防小區建設,今年目標是再建150個小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