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準醫保卡套現病根
賦予職工對醫保個人賬戶支配更大的權利,不但沒有影響醫保資金的使用安全,反而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多家公立三甲醫院醫生涉及其中,與不法分子勾結偽造病歷開處方;“業務員”派傳單拉客,取藥后迅速分銷,有人一天能純賺上萬元。在尚未進行任何身體檢查,甚至從未見過面的情況下,深圳市不少公立三甲醫院的醫生便能憑空開出正規的處方單,與不法分子相勾結進行瘋狂的社保卡套現(4月18日《南方都市報》)。
當前醫保基金分為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戶兩部分,個人賬戶主要用于職工日常看病、購藥的一般性支出,遵循的是“超支不補、節余歸己”的原則,比如個人賬戶在職工死亡后,節余部分退給其繼承人。為職工辦理醫保卡的初衷是,從醫保個人賬戶中提取一部分資金,用以支付職工日常生活中除住院以外產生的醫療費用,體現了醫保政策的惠民特質,也簡化了報銷的手續,方便了在保職工,相應減輕了醫保管理的負擔。
不過,一直以來醫保卡個人賬戶也制約了在保職工自由支配賬戶資金,如年輕職工賬戶余額沉淀,事實閑置。如2016年浙江省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收入229億元、支出183億元,當年結余46億元,累計結余360億元。而按照現有的規定,既不能變現用于生活中其他的開支,同時,大部分地方還不能用于家庭其他成員看病、購藥,彌補家庭支出的不足,此外,醫保看病、購藥還實行定點與藥品限制制度,選擇權也欠充分,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壟斷壁壘,如一些定點藥店的藥品比非定點的要貴。
正由于支付與使用便利的缺失,醫保卡刷卡購物、替親友看病購藥買單等變相套現的現象一直都存在,盡管這些行為違反了相關管理規定,卻又是屢治難愈的痼疾,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也形成了誠信失血的陷阱。譬如,深圳出現的醫院醫生與不法分子勾結,幫助在保職工醫保卡變現,讓醫療職業倫理一地雞毛。當然,這與在保職工的非理性不無關聯,但是寧愿支付套現近半的傭金也要變現,又恰恰證明職工想獲得個人賬戶自由支配權利的沖動難以抑制。
醫保卡瘋狂套現并不是簡單管理的命題,而是再一次證實了制度的弊端。應當說,醫保基金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分離設計,職工無論怎么使用醫保卡,都不會對醫保制度構成本質的危害,卡里的錢不管用來變現,還是用來看病買藥,對個人來說只是錢用來打醬油還是買藥的選項。這些年,也有一些地方放開了醫保卡賬戶的限制,如北京醫保基金個人繳納部分在繳納后即時打到職工的存折上,作為醫藥費由職工自由支配;又如浙江允許家庭成員之間醫保個人賬戶資金進行共濟互助,擴大支付的范圍,這些實踐證明,賦予職工對醫保個人賬戶支配更大的權利,不但沒有影響醫保資金的使用安全,反而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還從根本上杜絕了套現的亂象,大幅度節約了管理成本。
大道至簡,醫保政策的核心還是確保“保者有其醫”,主要提供的應是福利與服務,除了必要的管理之外,盡可能避免對參保者權益的不必要限制,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對醫保卡個人賬戶限制過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