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主流媒體:海爾全新制造邏輯啟發德國工業4.0
德國當地時間4月24日,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工業盛會——2017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正式召開,中國海爾作為中國制造2025示范樣板,向全球客戶和用戶展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平臺——COSMOPlat,并在現場搭建起一條互聯工廠示范線,引發了PresseBox、Hannover Allgemeine等歐洲主流媒體的集中報道,他們認為海爾創造了今年漢諾威展的亮點,對海爾代表的中國制造升級給予了很高的預期。
歐洲主流媒體高度評價海爾COSMOPlat
從1947年至今,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已成功舉辦70屆,被譽為世界工業貿易的“晴雨表”和全球工業技術發展的風向標。就是在這個世界工業“華山論劍”的頂級平臺上,海爾展出的互聯工廠示范線吸引了來自德國、美國、日本、阿根廷、瑞士、瑞典、新西蘭等國的參展觀眾爭相體驗。開幕以來,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6點,海爾的這條生產線一直在運轉,為全球用戶送上“中國智造”的定制體驗,成為展會亮點。
除了深受參展觀眾青睞外,海爾展區也得到了歐洲主流媒體的密切關注和跟蹤報道。專注于科技及工業領域的歐洲媒體服務機構PresseBox以《海爾“互聯工廠”獨家亮相2017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為題作了報道,其中提到工業4.0領域的專家對海爾這種極具創造性和高效率的制造方式,即用戶與企業間直接交流,表現出極大的興奮。該媒體認為,“海爾COSMOPlat平臺對制造商和終端用戶來說是一個真正的革命,隨著這個平臺在世界上首次展示,海爾也成為今年漢諾威博覽會的亮點之一。”
漢諾威當地權威媒體Hannover Allgemeine則在題為《海爾讓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圓滿》的報道中表示:“對德國的工業制造企業來說,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強大。在對歐洲的輸出量上,中國產品由排名第十上升到了排名第三;2016年中國成了德國第二重要的供應商。”
在接受Hannover Allgemeine的記者采訪時,德國機械制造聯盟稱,“我們應該對此持嚴肅態度,盡管現在我們還能保持樂觀。”來自柏林墨卡托研究院中國研究領域的經濟專家Jost Wübbeke也對Hannover Allgemeine的記者表示,他預計,在接下來幾年,中國制造業能力將會與德國拉平,少數企業如機器人生產商Siasun和家電領域制造商海爾已經十分先進了。他說:“在海爾,用戶可以在網上按照自己的需求集中定制產品,訂單需求將自動被傳送到生產節點上。”
此外,德國漢諾威斯圖加特漢堡地區知名的電視媒體Fahrgastfernsehen還為海爾漢諾威展區制作了一段視頻,在公共交通設施上每天每小時循環播出一次,視頻的主要內容是:藍色?粉色?還是白色?在海爾展臺你可以隨心定制自己喜歡的冰箱,在現場展示的生產線上僅需要八分鐘就可以給你生產完成。由此可見,海爾在展會現場的互聯工廠示范線刷新了德國人對工廠的認知,海爾COSMOPlat引入用戶需求進行個性定制的邏輯也為德國工業4.0帶來全新的思考。
人單合一模式主導海爾制造邏輯“換道”
海爾COSMOPlat和提供用戶定制的互聯工廠生產線也給全球工業領域的權威專家和企業高層留下了深刻印象。來自西門子、菲尼克斯、歐姆龍、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等的權威代表都認為,未來工業4.0發展趨勢一定是用戶交互參與的過程。
從專家評論中不難看出,海爾COSMOPlat為全球工業提供的全新思維,便是將用戶納入了工業體系的全流程中。通過眾創匯、海達源等模塊,用戶有了定義所需產品的主動權。在形成一定需求規模后,這些用戶定義的產品就可以通過海爾互聯工廠實現生產。在這一流程中,COSMOPlat讓“消費者”又增添了一層“生產者”的含義,讓消費者與工業全流程相連。正如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德國物流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庫恩評價的那樣,“在全球范圍內,海爾COSMOPlat是唯一能連接用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目前已經實現工業互聯網平臺探索的企業中是比較引領的”。
將用戶納入工業體系中是COSMOPlat平臺的亮點,而這一思維的根源就在于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每個員工、每個環節都直接對接用戶需求,員工在創造用戶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這一模式具備時代引領性和全球普適性,目前已在全球生根、開花、結果,多項變革成果也相繼以亮眼的業績獲得全球專家的認可。在用戶主導的時代背景下,海爾COSMOPlat平臺在漢諾威展上給德國工業4.0帶來全新思考也是在意料之中。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所言,“所有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是制度,而不是技術”。在浩蕩來襲的工業顛覆浪潮中, COSMOPlat之所以在漢諾威展上備受行業和全球用戶的關注,究其根本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符合了物聯網時代社會和企業發展的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