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4層模型結構和13項關鍵技術
智慧城市通用模型自下而上分為:感知層、通信層、數據層、應用層;以及完善的標準體系和安全體系。智慧城市通用模型如下圖所示:

感知層是智慧城市實現其“智慧”的基本條件。感知層具有超強的環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通過RFID、傳感器、傳感網等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城市范圍內基礎設施、環境、建筑、安全等的監測和控制,為個人和社會提供無處不在的、無所不能的信息服務和應用。
通信層是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未來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未來城市的通信網絡應該是由大容量、高帶寬、高可靠的光網絡和全城覆蓋的無線寬帶網絡所組成,為實現城市的智慧化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讓市民“隨時、隨地、隨需”都可以寬帶上網,而且可以享受網絡電視、高清電視、高清視頻通話等寬帶業務。
數據層的核心目的是讓城市更加“智慧”,在未來的智慧城市中,數據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因此構建智慧城市的數據層是智慧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數據層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數據關聯、數據挖掘、數據活化等技術解決數據割裂、無法共享等問題。數據層包含各行業、各部門、各企業的數據中心以及為實現數據共享、數據活化等建立的市一級的動態數據中心、數據倉庫等。
應用層主要是指在感知層、通信層、數據層基礎上建立的各種應用系統。智慧產業、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構成的智慧應用層,促進實現“產業發展、功能提升、民生幸福”的智慧城市。市民可以通過各種終端訪問這些系統,市民可以親自體驗到城市生活的幸福與和諧。
1.1.1.1 技術體系
智慧城市無疑是靠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的系統。智慧城市建設至少包含13項關鍵技術,可以分為設備與器件相關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應用服務,以及對用戶體驗極其重要的情景計算相關技術。
1. 設備與器件相關技術
(1) 泛在傳感器網絡:為具有感知能力的小型嵌入式設備間提供泛在的通信環境。
(2) RFID:由RFID標簽和RFID讀寫器構成的自動辨識物體身份的技術。能支持從1.8米到27米的距離。
(3) 片上系統SoC:在一顆芯片上集成盡可能多的計算機部件。
(4) GPS:全球定位系統,位置服務。
2. 網絡通信技術
(1) 寬帶聚合網BcN:集成的下一代無線有線網絡,聚合話音,數據,互聯網,通信和廣播業務。預期端點互聯網訪問速度50Mbps到100Mbps。
(2) FTTx:光纖通信直達用戶處所。
(3) HSDPA與無線寬帶網WiBro:無線互聯網技術,是用戶在手機上的多媒體內容體驗達到PC上同樣的效果。
(4) IPv6:互聯網的網絡層協議,IPv6的后繼者。IPv6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解決IP地址數量限制的問題。
3. 應用服務技術
(1) 中間件中的仿真技術:連接軟件構件或者應用的計算機軟件,支持復雜的分布式應用。
(2) 遠程信息服務Telematics:用通信設備,實現傳送、接收和儲存信息的服務。用于集成GPS系統的移動計算。
(3) GIS:地理信息系統。
(4) 云計算:云計算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提供資源按需租用的服務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業務。
4. 情景計算技術
(1) 上下文感知計算:設備可以獲取和識別周邊環境的信息,決定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時間、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務。如在音樂會現場,手機自動設置為震動模式(至少可以通過預先設置的音樂會日程表來實.
(2) 增強現實AR:研究真實世界和計算機產生的數據的組合方法,是智慧城市最激動人心的技術。
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體系圖如下圖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