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物聯網碎片化(上)
誰會關心物聯網碎片化
不同的企業對待物聯網碎片化,看法是不一樣的。
對于既有的某一個物聯網垂直系統而言,所有設備得到管理,各項業務過程順利開展,管理目標得以實現,一切都很正常,可能根本不會有“碎片化”的感覺。
可是如果要想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同種甚至異種設備的連接交互,實現服務的更大覆蓋或者是不同服務之間的合作,實現同種數據更大范圍或者是不同類型數據之間的智能挖掘,希望能夠產生顛覆過往的新模式,新業務,新價值,那么碎片化就是一個問題。因此,挑戰碎片化絕對不是一個偽命題,而是物聯網產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所有物聯網企業需要擁抱的機遇或者面對的厄運。
那么,誰會關心物聯網碎片化呢?
我想,關心物聯網碎片化問題的,首先會是致力于尋找物聯網產業水平解決方案的企業和投資者。而那些垂直領域內的物聯網企業來說,在已經通過物聯網應用攫取了第一桶金之后,了解碎片化以及業界的相應策略,也可以成為保護其既得利益的必要應對措施。
技術碎片化與業務碎片化
物聯網碎片化與傳統IT系統的碎片化在起因上非常相似,或者說本質上就是一回事。
IT系統的碎片化(當然也包括物聯網碎片化),是由技術碎片化和業務碎片化兩個原因造成的。
技術碎片化分很多方面,主要是技術標準的不統一。比如物聯網領域必然涉及到的通信協議,無線的就有幾十種之多,還不包括很多協議的變種,藍牙協議就可以衍生出很多私有版本。在工業領域,常見的標準協議就有幾十上百種,考慮到私有協議,數量可達千種。
通信協議的不同就帶來了極其碎片化的效應。對一個制造型企業來說,要把不同供應商提供的設備全部在一個聯網環境下管理起來可不是一件小事,無論時間還是成本。
技術標準的碎片化,有的是來源于不同的演進路徑,或者說是歷史自然發展使然。但也有的是人為的,也就是出于業務目的刻意制造的不同的技術標準,以維持在某個領域的壟斷。
這就談到碎片化的第二個方面,業務碎片化。當然業務碎片化既是IT系統碎片化的表現之一更是其內在原因。
社會組織天然就是有區隔的,這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具體而言,社會組織就是政府和公共服務機構的“條條塊塊”,和商業組織的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供應鏈中的不同角色。
每一個組織建設IT系統的初衷當然是服務于自己的業務目標,而不是首先考慮其他組織的需要。甚至在同一個組織內部,也會因為部門業務目標和建設時期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系統之間的孤立,這在IT理論中被形象地稱為“孤島”或者“豎井”。
技術上,這就為跨系統,跨部門,跨組織,跨行業的協作帶來巨大的障礙。
碎片化歸根到底還是利益之爭
其實隱藏在技術區隔后面的是利益的劃分與爭奪。一切碎片化的原因和解決之道都在利益二字上。
前幾年興起,熱度一直持續至今的“智慧城市”概念,始終不能落地,只能成為有些企業騙取政府資金,或者一些地方政府自欺欺人的“政績工程”,原因就在于此。
“智慧城市”是一個非常龐大,非常了不起的設想。“市民一卡通”是其中一項具體應用。可是要真正實現“一卡通”得協調多少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的關系,平衡多少人的利益。IT技術上如何實現固然困難而重要,但都只是相對次要的問題了。
“智慧醫療”是需要挑戰碎片化的又一個例子。僅僅遠程診斷,病歷共享,遠程檢測幾個話題,就足以掀起利益重新分配的軒然巨波。同樣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IT技術也只能淪為跑龍套的配角。
再看看很多創業企業和資本所追捧的“智能家居”。當然智能家居是沒有標準定義的,只要和家庭有關的設備似乎都能算。
如果你的設備是消費者買回去可以即插即用的,不用工程安裝,不用復雜配置的,那還OK。畢竟這只是你和消費者之間的事情,不涉及第三方的資源,不觸碰別人的利益。(但是這種生意是傳統家電企業物聯網化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的強項,創業團隊基本上沒有任何機會,因為你沒有資本優勢,沒有渠道優勢,沒有品牌優勢,沒有迭代能力)。
如果你的設備是需要工程安裝,需要改造電路,需要布線,那么你就至少把裝修公司和物業公司給拖進了產業鏈。因此而帶來的復雜性和殘酷性可能是任何“智能家居”企業都無法面對的。
BTW,個人認為,物業公司是當今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組織之一,因為他們擁有對最后500米的壟斷和對自己優勢地位了然于胸的傲慢。
所以芥子曾在很多場合說過,在當前的環境里做“智能家居”的創業企業基本都是死路一條。
車聯網碎片化當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芥子在上一期《車聯網為什么不賺錢》中已經提到,在此不再贅述。
關于碎片化的成因,芥子表述已經比較充分,那么到底挑戰碎片化有沒有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