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運三大業者合并 引進物聯網與云端數據分析
日本海運三大業者合并,除節約成本更擴大物聯網領域應用。圖為商船三井的貨柜輪。法新社
日本海運界三大業者,日本郵船(NYK)、商船三井(MOL)、川崎汽船(KLINE)合并貨柜業務,于2017年7月1日成立合資公司,于2018年4月1日起正式營運,在成立記者會上日本郵船社長內藤忠顯表示,這次合并的目標是希望能成為貨柜業界的蘋果(Apple)公司。
這句話的意義,是在貨柜輪與貨柜上引進物聯網(IoT)與云端資料分析,希望借此創造全新的貨柜與貨運事業模式,突破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海運業連續10年的低迷狀態。
實際上陸上物流過去是依循海運與空運的模式演化,但從物聯網科技推動后,物流與宅配業者紛藉IT科技提高作業效率,引發海運業的注意,總部設在丹麥的世界最大貨柜運輸業者A. P. Moller Maersk,亦開始收集旗下貨柜輪資料,期望借此提高貨運效率。
目前日本郵船旗下100艘貨柜輪中的40艘,以及商船三井旗下3分之1的貨柜輪,已安裝航數據與環境數據收集用傳感器,建立船運物聯網系統;當日本海運三大業者合作進行數據統合,數據庫可望大幅擴大。
然重點仍在于如何應用收集的數據,日本郵船與商船三井的數據應用重點有二:一,與陸運業者的物聯網進行聯機,找出更高效率的貨運模式;二,以2025年應用為目標,研究自動駕駛船。
目前船運的港對港系統效率已經很高,但若能進行貨運數據聯機,便有可能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這是日本郵船短期的發展概念。也因為港對港運輸效率的持續精進,現在海運成本中最容易節約的一項就是人事成本,貨輪船員人數已從20世紀早中期動輒超過100人,縮減到現在的10人上下。
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也提供自動駕駛船的可能性,日本郵船現已設立IT研究子公司,并與船廠及船舶設備廠推動合作計劃;商船三井則宣布與造船大廠Japan Marine United合作研發船舶全自動駕駛系統,以便縮減人力同時提高行船安全。
雖然說日本海運三大業者合并短期內主要效益,還是在節省報關與碼頭使用等1,100億日圓(約10億美元)成本,物聯網技術在3~5年內恐難看出效應,但放眼10年以上的中長期效應,則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或有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