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困局:資本騎虎難下,技術絕地反擊

媒體真是無情,資本真是無愛。
大概就在一年前,無人零售貨架的概念驟然躥上風口,超過50個玩家殺入亂局,20多注資金注入行業,一批規模在1萬點位以上的企業迅速出現。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細分行業當前途無量,至少比共享充電寶或者共享汽車有更好的前景。
資本有需求,就自然有無數的人去粉飾。于是在短短12個月不到的里,無人貨架儼然以新零售排頭兵的姿態,成為最熱的話題。
但我從來沒有想到,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的心理、以及投資他們的投資人的心理,竟然是那么脆弱。脆弱到了一根羽毛落下,也能驚起一灘鷗鷺。
沒有什么過硬的理由,僅僅是兩三個中小玩家出局,就引發了媒體出來宣布“風停了”,繼而有更多的媒體出來預測“這個行業在2018年內就會死掉”……一片唱衰之聲,猶如一年前的一片唱漲。
在筆者看來,無人貨架這個行業是不會死掉的,因為它本身和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不一樣。它不是一個偽命題,而是一個確實存在的剛需。
有一次,一家做無人貨架的公司的老板告訴我了一個數據,說在上海最發達的商圈里,有便利店的寫字樓不到20%。也就是說,白領們中的的確確的存在對于伸手就能拿到貨品、并迅速填充碳水化合物和能量物質的剛性需求。這種需求源自人的本能,是不可以消滅的。
然而為什么,無人貨架行業把自己弄得那么狼狽呢?答案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無人貨架的運營者在和人性博弈。
一方面,和投資者極度逐利的人性博弈;另一方面,和購買者有便宜就占的人性博弈……這個行業,真是有點命苦。
我們今天主要談論后者。現在,很多無人貨架公司出現了一個情況,叫“兩多兩不多”,其大意是:“點位增多、貨損增多;銷售額不漲,利潤不漲。”
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貨損。
中國的整個無人貨架領域,除了少數試驗機器外,是純粹“裸奔”的,也就說,沒有任何剛性的止損措施。
的確,有些機器上放著一個攝像頭,但也僅僅是放著而已。這個攝像頭僅僅是可以拍下從鏡頭前走過的人來人往,但不能識別任何行為,也不能識別任何貨品,簡單的說,它就是一個稻草人。
無人貨架行業內有一個內部說法,叫“道德止損”。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除了道德以外,中國整個無人貨架的行業是沒有別的止損手段的。
我想說,工業革命以來,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區域,目前都沒有出現過成規模的、有較大體量的無人商業,無論這些國家多么發達和富有。這本身就說明,“道德止損”這件事,是靠不住的。
但有人會激烈地反對啊,說我們是放在封閉式的辦公區里,里面都是企業的員工啊,大家都是熟人,人來人往的……好意思拿么?
但筆者得到的數據顯示,在不同類型的辦公室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數據。比如,規模小的公司里貨損率高,規模超大的公司貨損率很低,開門做生意的地方(發廊、美容院、健身房)貨損率可以達到驚人的50%-100%……
最后,有人跟我說了一句真話,他說:“我們發現,在點位規模上到2萬臺以后,這個貨損率就在20%左右,再也下不來了。”
這是什么概念呢,20%的貨損率剛好相當于一般零售行業20%左右的毛利率,也就是說……干得越多,賠得越多?
這種傻事相信沒有人愿意干下去,但業者們突然郁悶地發現了一個問題。當初,他們寄予厚望的無人智能零售設備,就是遲遲無法突破最后一道關口——基于RFID的,成本太高,標簽一個好幾毛;基于計算機視覺的、稱重量的,精度上不去,老是在80%左右徘徊……
所以,筆者原以為,這個行業真實的發展軌跡應該是——經過大面積的退潮,這個行業幸存下來的部分種子企業終于等來了技術的成熟,在一到兩年后,卷土重來……但事實證明,我們還是對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太低估了。
中國人很善于做加法,即使在高端科技領域也是如此。
比如說,中國的火箭發射,發動機的功率上不去,科學家就把幾個發動機捆在一起,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長二捆”式火箭;
又比如,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發現各種對抗逆轉錄病毒的手段都各自有弊端,所以干脆把它們都組合在一起,這就是著名的“雞尾酒療法”,它把艾滋病從絕癥變成了一種慢性病……
這次,中國人的“加法智慧”再次奏效,有些無人智能零售設備的開發者,嘗試著在一臺設備,把視覺識別、重力感應還有無線模塊和其它一大堆傳感器都裝在了一起,推出了一種新的,“無門無派”的智能解決方案。
這種設備集成了不同的設備方案的優點,價格也相當的低廉。關鍵是,在報道中,它號稱識別率高達95%以上,超過除了RFID外的任何一種單一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而且是其中最便宜的。
就在這兩天,筆者看到一則未經驗證的消息,說有一家叫GodBag的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號稱推出了全球首款經過試商用的智能化無人貨架解決方案。
它的牛逼之處在于,它把裝了多個攝像頭、傳感器和模式識別芯片,做進了一把鎖里,這把鎖不用很結實,因為它要防損的也不過就是幾百塊的零食,但它很小巧,可以裝到任何無人冰柜上面,把任何一臺無人冰柜變成智能設備,且號稱可以達到95%的防損率。
無獨有偶,過了沒有幾天,又聽到南方的一家企業也拿出來一套方案,和北京的這家有相似之處,不過,后者的方式是和冰柜廠合作,把那些滯銷的冰柜裝上了智能設備后,立馬變成了足夠新的智能設備。
而且,什么叫基于視覺的多模式識別呢?
簡單說,就是你除了掃一個二維碼以開鎖,其它的拿什么貨(對機器來是識別),拿多少貨(對機器來說是點數),該怎么付錢(對機器來說是結算),都在完全自然的狀態中進行——開門拿貨,關門就走,微信上自動彈出消費記錄,一切平順自然。
所以我說,不管開發者誰先誰后吧,都很了不起。關鍵是,它們給市場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所以我想,看到這些消息如釋重負的,應該是那些已經沖進或者正在沖進第一陣營的無人貨架運營者。因為,它們終于可以把那塊羞答答的紅布從自己的招牌上扯下來,宣布自己不但是無人貨架運營商,而且還是智能無人貨架運營商了。
終究還是中國人自己的方案,解決了中國人自己的問題。小道消息說,這些智能設備的開發團隊,都在深圳的華強北。
這個,我真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