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服“軟” ARM甩掉實體SIM卡為何贏得掌聲?

任何往手機“塞”硬件的做法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2018年2月26日至3月1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的科技盛宴上,ARM(安謀)贏得全球再多的掌聲也不為過。我們看到這家芯片設計公司推出的iSIM卡技術,旨在取代實體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戶識別模塊)卡,從而給手機“減負”。
脫“硬”向“軟”
給手機“減負”
為什么要給ARM太多的溢美之詞?于是找到一些例證,以支持我們的偏愛不是無緣無故。
人體每天通過口腔攝入的水大約有4斤。英國一家機構在2016年的調查表明,人在非睡眠時間平均每4分鐘查看一次手機。常言道人離不開水,但從頻率來看,人更離不開手機。既然手機成為人們生活、工作的“伴侶”,那么,很多人不希望看到手機里面“塞進”更多的硬件便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外掛、外接也是多余的。吃什么吆喝什么,接下來圍繞移動支付進行必要說明。
早期在手機音頻接口插入刷卡器(圖1),依靠3.5mm音頻插孔傳輸數據。2015年底中國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秘書處)便發出通知,開展了移動設備外接受理終端規范工作(圖2),要求成員機構對于移動支付終端硬件限時報備和認證。至今,在手機上插入刷卡器的支付方式業已絕跡。當然,此次對手機“減負”落腳點在于優化銀行卡受理市場環境,提升銀行卡支付安全。
圖1 已經“走進”歷史的刷卡器

來源 | 網絡
圖2 相關規范移動設備外接受理終端的通知

來源 | 網絡
再看一個移動支付的例子。201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啟動農村移動支付試點工作,內蒙古借此東風,在隨后幾年時間里通過智能手機NFC-SD卡客戶端,即安全數碼卡加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功能,在農村牧區推行移動支付(圖3、圖4)。筆者作為當年的推廣者之一,眼下總結起來恍若如昨。以位于河套平原陜壩農商銀行2014年的表現為例,其1630個客戶端全年實現交易18億元,單個客戶端交易超過110.43萬元。
這些效果得益于組合推廣:第一步,在20km沒有金融網點、沒有固定支付終端的細分場景,找到目標客戶,鎖定農(牧)民經紀人推行移動客戶端;第二步,推動涉農金融機構免費給目標客戶安裝客戶端,滿足其剛性需求;第三步,營造移動支付應用場景,建設農副產品、畜牧、糧食交易三大商圈。2014年年中谷歌升級安卓系統版本,導致無法完全讀取銀行卡信息,到了2016年初,NFC-SD卡客戶端基本退出市場。好在2015年“雙12”移動端銀聯卡數字化產品“云閃付”面世,其功能更加強大,2017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業統一App“云閃付”發布,也更加滿足客戶多層次的需求。當然,“云閃付”產品融合了NFC、HCE(Host-based Card Emulation,主機卡模擬技術)、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務管理平臺)和Token(支付標記)等支付創新技術。盡管NFC支付依賴于NFC射頻天線、SE安全模塊等手機硬件實現,我們看到,此次對手機“減負”,借助于創新技術實現完美迭代,從而推動了支付的進步。
圖3 農(牧)民經紀人支付移動化

攝影 | 王孔平
圖4 忙碌的農(牧)民經紀人只能將孩子“栓”起來養

攝影 | 王孔平
由“細”向“微”
ARM讓驢子“聰明”起來
回到主題。iSIM卡技術基于ARM架構的SoC系統單晶片上,將SIM卡整合內置于處理器,使得SIM卡的面積小于1平方毫米。如果目前iPhone 5手機使用的nano SIM卡尺寸12.3x8.8毫米讓我們看到了“西瓜”,那么iSIM卡技術則讓我們見識了什么叫“芝麻”(圖5、圖6)。于是,手機將不需要再設置專屬的SIM卡插槽,也不需要使用實體SIM卡。至此,智能手機SIM卡朝“虛擬化”方向邁出了扎實的一大步。
圖5 逐步遭到“嫌棄”的SIM實體卡

演示 | 陳厚文攝影 | 王孔平
圖6 iSIM卡僅1平方毫米遠小于SIM卡的面積

來源 | ARM
iSIM卡技術處于初期研發階段,根據AMR的預期,商用領域按照下面的排列依次展開:率先應用在小型的物聯網裝置設備上,逐步推展到手機、穿戴裝置與其他產品。最新的消息表明,ARM已經向合作廠商發送了iSIM 設計,產品預計在今年年底問世。
驢子在選擇中徘徊不定,餓死在兩堆干草之前。這是經濟學里面的“布里丹效應”。在iSIM卡技術推廣應用第一個場景物聯網里面,也面臨著“布里丹效應”。物聯網設備在連接網絡面對Wi-Fi、物聯網卡兩堆干草,前者不便捷,后者需要增加設備的體積和成本。iSIM卡技術的出現減少對Wi-Fi的依賴,隨時隨地可以聯網。同時,對于小型物聯網設備又減少了生產成本(圖7)。市場研究公司Machina Research在2016年預測,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增至270億個。而ARM的預計更為樂觀,到2035年將有1萬億臺聯網設備,市場前景可期。
圖7 iSIM卡技術解決了物聯網“布里丹效應”中驢子的選擇難題

來源 | 網絡
去SIM卡化
“先烈”榜單再現
在這里,有必要切入一個細節。美國主板網(http://motherboard.vice.com)透露,2016年劍橋大學計算機科學家馬庫斯•庫恩(Markus Kuhn)大膽提出,在安卓或蘋果的手機操作系統建立一個新的標準交互界面,最終用App來取代SIM卡的功能。
軟件替代硬件功能?就這么簡單!但是,不是所有的簡單方案都讓市場趨之若鶩。激進的技術派認為,手機聯網并不需要SIM卡這個獨立實體芯片卡,SIM卡的數據(下面將要提及)可以直接內置在手機里面。他們置劍橋大學科學家“軟件替代硬件功能”的提議而不顧,紛至沓來選擇了復雜的路徑。于是ARM的所做努力表明它不是第一家,前面站著好些先驅者,我們以“事后諸葛亮”的視角觀察,先驅者基本變成了先烈。
不難看出,電信運營商在努力“革”SIM卡的“命”。美國AT&T、Sprint、T-Mobile、Verizon四家電信運營商之中的兩家,Sprint和Verizon曾經提供GSM網絡的替代品——CDMA,其手機并不使用SIM卡。如果不是網絡升級到4G LTE制式,他們還會在沒有SIM卡的一條道上走到黑。出于滿足客戶的使用慣性,Verizon的CDMA 1X網絡要到2019年12月31日才關閉。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在淘汰SIM卡的“事業”上也不甘寂寞。蘋果推動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不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手機中)技術。2016年3月蘋果發布的9.7寸iPad Pro產品首次采用此技術,用戶不需要更換實體SIM卡,便可以快速切換eSIM卡所支援的電信網路。2017年10月5日谷歌發布Google Pixel 2/2 XL兩款手機支持eSIM卡功能,用戶可以看見實體SIM卡槽,不過不用安裝物理SIM卡,也可以搜索連接到運營商的服務和網絡。
忙活下來,結果呢?還是孤家歡喜!我們看到手機廠商是一邊廂獨自歡喜,電信運營商那邊廂卻愁云慘淡。基于eSIM卡的CDMA手機通過將“識別碼”寫入手機芯片,于是將手機號和手機綁定起來,但是,當“識別碼”被盜寫入到其他多部手機中,eSIM卡在電信運營商那里并不遭待見:發生費用找誰收費去?事實上,對于eSIM卡業務,國內三大運營商僅有中國聯通推出了針對消費移動終端的服務,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卻只針對物聯網,不難看出,eSIM卡業務,且行且尷尬。
唱衰SIM卡
這一次成為絕唱?
當談到5G時,我們會講到下面的故事。1991年7月1日,時任芬蘭首相哈里•霍爾克里(Harri Holkeri)用手機給坦佩雷市的副市長打了個電話,此舉成為世界首次手機通話而載入史冊。
同步讓我們記住了枯燥而居功至偉的技術有兩個:一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動通信系統,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移動電話標準),手機通話通過這個網絡完成;二是SIM卡,通過這塊鍍金的電路芯片,保證手機接入網絡是安全的。
技術派讓人垢病的地方在于,當手機的功能從通話、發短信,到拍照片、聽音樂、聯網、導航及支付等逐漸增多時,形體卻由磚頭似的“大哥大”演變成掌中“玩物”,變得愈發小巧。奇怪的是,SIM卡的體積變化不大(圖8、圖9)。
圖8 手機功能“做加法”體積卻在“做減法”

來源 | 網絡
圖9 SIM卡尺寸的變遷

來源 | WikiMedia Commo
近三十年的技術進步干不過一張SIM卡,這也難免引發門外漢的質疑:為什么SIM卡沒有與時俱進?
技術派給我們擺出道理“122”:一個事實、兩個顯性特征和兩個隱性數據,以此明志,SIM卡在與時俱進。
一個事實是,SIM卡的看家功夫是確保手機使用者是合法用戶。SIM卡具體表現兩個顯性特征,你給運營商繳納了話費;你的電話號碼在GSM網絡是唯一的。SIM卡也具體表現出兩個隱性數據,SIM卡存儲了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以便從眾多的用戶中將你識別出來;另一個是Ki( Key identifier,密鑰),它成為SIM卡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在GSM網絡實現所有數據安全交換的一把加密傳遞的“鑰匙”。基于上述道理“122”,SIM卡適應技術革新而隨機“變臉”。比如,密鑰變得更長、更安全等;又比如,開天辟地實現了網絡語音電話的身份驗證等。
回到ARM的貢獻上來,在此,有必要具體分述一下受益者。
對于用戶而言,iSIM卡技術讓其享受到了更換網絡服務的方便;對于手機廠商來講,與eSIM卡技術相比,iSIM卡不使用單獨芯片,直接將SIM卡信息內置在處理器上,節省了制造成本;對于通信運營商而言,iSIM卡技術左手給其關掉一扇窗,右手卻給他們打開了一扇門(圖10)。盡管SIM技術脫“實”向“虛”強化手機廠商的優勢,但是正如ARM所暢想的那樣,更多的物聯網設備意味著更多的客戶。在互為依存的關系里,只有所有參與主體發生同步的改變,才能達成不破不立的格局。否則,在改良關系下復原舊有的秩序,也只是在消磨寶貴的時間而已。
圖10 SIM技術脫“實”向“虛”演進示意圖

來源 | 網絡
如果單純按照上述敘事語境,只是將手機局限在通話功能,這并不是我們的階段性目標。稍作回顧,智能手機NFC-SD卡、SIM卡介質支付都離不開向手機置入硬件;隨著NFC、HCE支付技術的誕生,“云閃付”產品使得用戶不搗銀聯卡,“閃”手機即可完成支付。不可否認,僅從移動支付分支便可以管窺更加廣闊的手機應用的遠景。
補白一句,站在移動支付角度,無論是手機插入刷卡器走向末路的結局,還是內置NFC-SD卡步入歷史的事實,最終“云閃付”App風生水起的趨勢,恰似在應證“軟件替代硬件功能”。技術這門活,看上去很是服“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