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

自20世紀90年代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建立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后,圖書館的空間建設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后國外眾多高校圖書館如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英國謝菲爾德圖書館都開始大規模進行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美國的北卡羅萊納大學也于90年代成立了IC任務組,并制定一系列IC發展計劃[1]。我國內地對于信息共享空間的研究始于2005年,此后各地高校圖書館也紛紛嘗試建立信息共享空間。隨著研究不斷升級,信息共享空間的內涵與功能不斷充實,在此基礎上涌現了“學習共享空間”、“創客空間”、“智慧空間”等空間類型,圖書館空間的建設探討也得到長足發展。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成為未來高校圖書館建設發展的新動力,“智慧空間”這種形態更加高級的空間形式在高校圖書館逐漸火熱,有學者預測這將是圖書館創新空間發展演變的必然趨勢[2],智慧空間正在成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發展下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策略與方案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信息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等空間類型,對于智慧空間的研究較少,可見對智慧空間的相關研究有待發掘。本文在梳理我國圖書館空間建設的主要研究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對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發展的對策建議。
1 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現狀梳理
國外對圖書館空間建設模型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Donald Beagle[1]的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兩層論,二是Jim Duncan和Larry Woods[2]提出的三層次的概念,即物理層(physical layer) 、虛擬層(virtual layer)和支持層(support layer)。圖書館空間不僅包含線下學習、合作、活動的物理空間和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的線上知識共享、交流協作的虛擬空間,信息服務與背后的技術支撐也是圖書館空間建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筆者將從物理空間、虛擬空間與服務支持三個層面上,對我國高校圖書館主要的空間類型建設現狀進行如下梳理。
1.1 物理空間
(1)樸素的信息共享空間建設。UNCC圖書館IC館員Russell Bailey[4]認為信息共享空間除了要有強大的數字環境,還需要擁有可以為用戶提供研究指導與技術支持,能滿足教學、學習等諸多需求的硬件支持。吳建中[5]教授認為信息共享空間就是一種物理空間意義上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使用和檢索信息的、測試軟件和硬件的研究“場所”。在以上理論認知的基礎上,孫瑾[6]從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將信息共享空間物理空間建設方案具體化,將信息共享空間劃分為信息臺、小組學習區、個人學習區、多功能室、圖書資料區、打印掃描區與休閑區,并詳細地介紹了所需設施明細,配備利于學習、交流和協作的裝備與設施,如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復印機、多媒體制作設備、無線網絡等。國內高校比如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寧夏大學等的信息共享空間物理空間建設的實踐也基本在這種樸素的建設方案上發展完善。
(2)注重協同合作與人文關懷的學習共享空間。隨著信息共享空間逐漸向學習共享空間甚至科研性更強的學術共享空間發展,國內對學習共享空間的建設也有了更多的觀點。基于學習共享空間強調學習協同合作的支持的特點,尹雪[7]等認為學習共享空間應由開放學習區、小組學習室、參考咨詢臺、多媒體工作室、寫作指導室、休閑區等服務區組成,強調需要同時兼顧個體和群體兩方面的學習需要;朱小梅[8]的研究更加具象化,主張在家具設計與空間布局樣式上應有鮮明的風格,使空間更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和親和力;長安大學圖書館交通分館的建設理念充滿人文關懷,將能體現公路交通學科的特征信息如公路、橋梁、隧道等有機融合在環境中,使讀者感受濃厚的學科氣息[9]。
(3)面向創新創造的創客空間。互聯網環境下圖書館空間再一次轉型升級,創客空間的建設又引發廣泛探討,高校圖書館也積極響應,如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都成立了創客空間,電子科技大學成立“創新實驗室”等。由于創客空間強調實踐操作及其創新創造能夠帶來社會價值的獨特屬性,因此在物理空間設計上又有所增減與創新。趙杰、曹美琴[10]認為場地中劃分的加工制造區、創意作品展示區、創意產品孵化區使創客空間的社會價值與創新創業服務屬性最大化;曹芬芳、劉坤鋒[11]建議創客空間可建設移動式物理空間作為實體創客空間的移動式分支;孫建輝、戴文靜[12]通過調查發現用戶對于3D掃描儀、3D打印機為首的各類新型數字制作工具有訴求。
(4)智能技術規模性應用的智慧空間。目前我國對智慧空間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也未有詳細的建設闡述,國外論文多采用“smartlibrary”“smart space”[13]。大多數研究都將“智慧空間”或“智能空間”泛化為“智慧圖書館”,但二者是有差別的。目前的研究中,劉寶瑞等[14]認為智慧空間是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從社會中收集知識,并通過自組織、自優化、自創新將其返回給用戶的智慧圖書館的空間樣貌之一;盧章平等[2]則明確指出智能空間依賴于 RFID(射頻識別)、普適計算、物聯網、云計算、機器人、VR/AR 等技術,智能技術的規模性應用在智慧空間的物理空間的建設中起關鍵性作用。
1.2 虛擬空間
(1)交互性與社會化程度加深的web2.0環境中的空間建設。早期虛擬空間的建設主要是通過建立豐富的資源數據庫,以網站為平臺,加強讀者與資源間、讀者與館員間的聯系,以提高信息資源的整合度與利用率。隨著web2.0技術和社交軟件的發展,讀者的學習方式與信息行為不局限于對資源的查找,越來越注重交流、互動與創作,虛擬空間的交互性與社會化程度增強。有的高校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的虛擬環境中就包含虛擬社區、在線交流與學習工具、數字資源與學習課程幾大部分[15],為學習者提供不限時間與空間的線上學習平臺;有的高校圖書館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如中醫藥高校圖書館就通過嵌入醫學影像、遠程醫療等具有學科特色的協作平臺加強學習過程體驗,增強學習效果[16]。
(2)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虛擬空間建設。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交流協作與互動不再局限于網站等PC端平臺中,移動端的開發對虛擬空間建設有了重大啟迪和推動作用,提供個性化推送、SNS在線討論、實時咨詢等服務,成為了虛擬空間的重要建設內容[17]。在移動學習環境中,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開發學習終端的操作系統或客戶端軟件,實現學習資源無縫集成,另外微課程、MOOC、學術視頻等在線教育模式也為移動學習提供了便捷的資源和平臺服務。創客空間的虛擬空間更加具有應用性,用以輔助實體創客空間,為用戶提供線上創客活動的平臺,比如可以在云服務器下載或上傳項目進程、文獻和各種資源[18]。
(3)個性智能的web3.0環境下的空間建設。Web3.0是在web2.0的基礎上,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采用語義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整合、過濾不同來源的信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服務的互聯網[19]。在web3.0環境下,信息資源高度整合,語義網能夠智能解讀語義信息,利于信息資源共享,服務也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并且支持多終端信息交互,這些都推動高校圖書館虛擬空間的建設。周佳駿[20]通過建設圖書館虛擬社區,利用Web3.0的個性化信息聚合實現知識共享的個性化和精準化;蔡焰[21]基于web3.0中核心語義網技術構建圖書館自主學習平臺,實現個性化智能檢索,更高效利用圖書館資源。基于Web3.0環境建設虛擬空間是目前圖書館空間建設的主流趨勢,是未來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的必要支撐。
1.3 服務支持
(1)不斷智慧化的信息服務建設。圖書館不僅給學習者提供人性化的物理空間,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在線資源,還提供優質的虛擬信息服務。除了傳統的信息咨詢、資源查找、在線交流之外,圖書館共建信息服務正在朝個性化、智慧化方向發展。比如許多圖書館已開展數據挖掘與推送的個性化服務、利用動態交互平臺隨時隨地參考咨詢與協同探討。
(2)多元并進的信息技術支持。信息技術是構建圖書館空間和支撐系統運行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信息服務技術方面,多種技術齊頭并進:web2.0技術為圖書館虛擬空間的構建提供了交互軟件工具和知識共享環境[22];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通過采集、分析用戶在空間中的各種行為信息,輔助圖書館進行參考決策;利用大數據分析,對讀者數據的精準細分,提供個性化的跟蹤式服務[23]。在信息安全保護技術方面,云南電大圖書館[24]配置了多級網絡安全設施,建立全面的校園網管理規章制度及網絡安全措施。
(3)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要求。人力資源與信息服務密不可分,不同的服務應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來負責,現今圖書館空間建設對人力資源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李朝暉等[25]提出創客空間應注重培養智慧館員,引進技術專家、市場顧問和志愿者以支持創業創新項目的順利運作。
2 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問題
基于以上梳理可以發現,隨著技術進步,我國圖書館空間的發展越來越先進,功能越來越強大。物理空間的建設已較為成熟,各種類型的空間功能分區及設備設置配置都已成體系,更加注重空間品質的提升與注重專業化、智能化硬件設施的應用。同時,隨著web3.0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圖書館的虛擬空間建設越來越重要、使用越來越頻繁,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也逐漸成為圖書館的建設趨勢。但也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問題。
2.1 人工智能技術等相關技術的應用成熟度低
隨著web3.0技術與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需求、習慣的改變,虛擬空間的功能與內涵也相應的改進。圖書館的虛擬空間建設越來越重要、使用越來越頻繁,但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融合還不夠,二者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等各種形態的空間之間的鴻溝大,可以運用智能技術實現將物理空間、虛擬空間與信息服務間有機融合。同時,作為高校圖書館空間開展智慧化信息服務的載體與基礎,智能化設備設施對提升物理空間品質有重要影響。
在信息服務方面,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模式是圖書館的建設趨勢,如今有不少高校圖書館已經嘗試通過分析用戶來判斷其喜愛偏好,為其推送個性化內容,但也僅停留于此。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功能不再是簡單的對數據進行采集與存儲,而是應充分融合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最終實現知識創造和服務創新。人工智能技術在高校圖書館空間中的應用,有機融合了用戶、資源、環境與服務,為讀者帶來了視聽觸嗅全面豐富的感知體驗,為用戶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在圖書館中應用模擬人的各種感知的虛擬現實技術是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
2.2 信息安全的保障不足
目前我國圖書館空間對信息安全的提及較少,如今圖書館空間信息服務更加強調個性化,對個人信息的挖掘越來越普遍,個人信息數據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用戶在獲得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不僅是個人數據信息,保障所有網絡資源數據等各類數據信息的不丟失、不損毀,對圖書館空間建設也有重要的發展意義。網絡信息安全相關技術也是保證圖書館虛擬空間正常運行的重要力量,信息安全的保障是今后高校圖書館空間網絡信息安全建設的重點問題。
2.3 館員素養與圖書館建設進程不匹配
雖然如今高校圖書館空間中用戶的自主性增強,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設備按需自行索取資源、享受信息服務,但有些需要人參與的更復雜、更真實的服務仍然是不可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如今大多數館員缺乏專業化、技術化,不能很好的適應目前空間“智慧化”的發展趨勢,也缺少智能化設備的使用經驗,只能為用戶進行簡單的、傳統的指導,因此智慧化館員的培養仍然很有必要。
除此之外,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不受重視、人文精神價值偏離[26]、空間建設理論多于實踐、資金投入不足等也是智慧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國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還未發展至更加智慧化的階段,仍需要改進與完善。
3 未來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對策及趨勢分析
在對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未來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對策進行探討,并預測未來高校圖書館空間發展形態。
3.1 合理增置智能化設備設施
圖書館除了配備傳統工作設備、數字制作工具等外,還可在空間中配備如智能機器人、PAD等移動設備、媒體觸摸標識、座位預約、射頻識別設備、可穿戴智能設備、數據管理與分析系統、全球定位系統、iBeacon室內定位系統等新型設備設施,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更高級的線下感知體驗,提升用戶使用空間的興趣與效率。
3.2 運用智能技術有機融合各形態的空間
圖書館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機器人技術、VR/AR 技術、RFID 技術、iBeacon技術、數字空間整合技術、普適計算理論及應用等,增強用戶與有機一體化的空間的交互,可以使其通過視聽觸嗅等感知來獲得良好的服務體驗。如RFID技術可以智能控制管理空間內部設施,使整個空間變成一個智慧感知系統;利用VR技術為用戶提供模擬空間場景,使用戶遠程體驗實體空間,或者模擬紙本翻閱;利用智能機器人技術可以代替人工咨詢、導航、借閱等基本服務,給用戶更新奇的交流體驗;利用iBeacon室內定位技術,讓用戶在空間內不同位置時收到相應的讀者服務與資源。
3.3 利用數據挖掘為用戶推送智慧精準的服務
充分利用大數據對用戶進行深度分析與挖掘,更加主動地為用戶提供精準的、智慧的信息服務,而不僅僅是移動端的推送內容,最終滿足用戶的復雜需求。空間中廣泛應用的各種終端設備讓圖書館積累了海量的客觀數據,這些數據的背后是每一個用戶的行為習慣與資源偏好等深層價值,圖書館可以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讀者進行用戶細分,預測用戶信息需求,為其推送個性化的精準服務,還可追蹤跟進用戶,及時調節改進服務策略。
3.4 加強網絡信息安全建設
保障用戶信息隱私,讓用戶安全享受全面便捷的信息服務,同時保障龐大的信息資源不受侵害,一方面配置網絡安全系統,過濾不良信息、垃圾信息,防止病毒入侵破壞網絡;另一方面,制定全面有效的安全規章制度與應急預案,從制度層面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建設。
3.5 培養高素養智慧館員
智慧館員除了應有傳統的、基本的素質技能要求,還應該掌握更多的技術,并且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與設備,高質量解決問題。圖書館應設立培訓部門,提高空間內人員信息素養,如加強館員職業道德修養,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設備使用等業務能力。同時,用戶培訓也不可忽視,這有利于提高設備使用率和使用效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使其更好服務于用戶。
縱觀高校圖書館空間的發展趨勢,隨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物理空間的質量將會越來越高,虛擬空間功能愈發強大,圖書館服務不斷轉型,越來越智能和主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并規模性運用到圖書館建設當中,高校圖書館空間的智慧化趨勢逐漸明朗,“智慧空間”作為圖書館空間發展的新類型,將成為高校圖書館的建設趨勢。
目前學界對智慧空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尚顯薄弱,一方面在理論上,尚未有確切的“智慧空間”的定義,對智慧空間的要素、特點與價值都沒有清晰的梳理與歸納;另一方面,“智慧空間”的落地仍在探索階段,圖書館空間的智慧化建設研究多是僅依托于某一技術的實踐運用,如利用機器人或RFID技術等對圖書館功能進行探索與拓展,而缺乏對智慧空間整體性的構建研究,也尚未有科學性的建設模型以供參考。然而筆者相信,隨著圖書館空間建設的不斷發展,智慧空間成為未來高校圖書館空間的建設趨勢,人們將越來越重視智慧空間的長遠發展,其相關的理論與實踐也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未來圖書館空間的建設發展會更加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在如物聯網、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機器人、數字空間整合、RFID等規模性的多元智能技術的基礎上,將用戶與環境融合為一體,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與精準化的智慧服務,智慧空間也將成為集智能化設備齊全的物理實體空間、有機融合的數字虛擬空間和全面豐富用戶感知空間為一體的多維空間,這是高校圖書館空間發展的必然方向。
4 結語
信息共享空間在我國出現并迅速發展后,它衍生出的眾多發展方向“學習共享空間”、“創客空間”等都被圖書館學界廣泛探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空間不斷向著智慧化方向邁進,一種更加高級的圖書館空間形態“智慧空間”逐漸成型,智慧空間終將會成為下一階段空間的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必將超越以往的圖書館空間,帶給用戶更加生動、高效、優質的體驗。無論圖書館空間形態再如何發展進步,其實質都是為了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智慧空間建設的初衷與終極追求。圖書館空間的建設應順應當下“智慧”時代的要求,堅持用戶至上的建設理念,吸納新技術,探索新服務,不斷優化圖書館空間智慧化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