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時代

科幻已走進現實,但面臨技術瓶頸
所謂人體植入芯片,指的是將很小的芯片植入到人體皮膚下,從而監測相關數據指標,或記錄個人資料的技術。通過特定機器,可以采集、傳輸甚至利用所監測到的數據。這類產品一般采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往往內部裝有芯片和信息發射裝置等,對應身體之外不同的接收裝置。
事實上,植入芯片所依托的主要技術——RFID并不神秘,已經誕生20多年,此前已經在護照、汽車鑰匙和寵物電子身份證等領域應用。比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寵物主們被建議為自己的寵物貓狗植入載有動物免疫信息的芯片。
此類技術在人類身上更大范圍的商業化應用案例出現在瑞典。據媒體報道,瑞典至今已經有三四千人在自己身體里植入了芯片。這些人通過RFID技術的幫助,不再需要攜帶公交卡、信用卡、鑰匙等,只需動動自己的手指或手臂,就可以輕松解鎖辦公樓大門,甚至支付款項。
根據這一產品的出品方——瑞典企業BiohaxInternational公司網站的介紹,其芯片使用的是在RFID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近場通訊(NFC)技術,該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應用于信用卡、智能手機、門禁系統等,實現近場免接觸數據信息的驗證、交換等功能。
在逐漸成熟的技術基礎上,可植入芯片逐漸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但仍然面臨一些技術瓶頸。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近兩年體驗了不少可植入芯片或類似的設備,也跟這一領域的許多企業接觸過。他的感受是,因為獲取數據更為容易、準確,可植入設備的趨勢已經在逐漸顯現,但可植入芯片整體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還存在一些技術缺陷:
例如,如何給小如米粒的植入芯片提供能源供應?目前還沒有特別高功效、低功耗的產品大范圍應用。其次,這類芯片所采集、監測到的數據該如何快速、安全傳輸?目前主要采用的是RFID或NFC技術,但若采用更快速可靠的藍牙、WiFi等技術,如何控制芯片大小,保證數據安全?還有,目前很多可植入芯片防潑濺但不防水,在植入人體后,植入芯片該如何抵御人體體液的侵蝕?
李天天透露,針對這些瓶頸問題,已經有科技企業在探索解決辦法,例如谷歌公司開發的通過隱形眼鏡監測血糖的設備,已經探索了低功耗、WiFi和藍牙傳輸的解決方案,而且可以做到可植入人體的大小。但目前還很少有中國企業能提出可靠的技術方案。
采集醫療數據前景廣,實用性還有待觀察
在許多科幻影片中,可植入芯片等設備經常被用于人群的監控管理,但實際上,目前此類設備最受重視的應用場景,其實是醫療健康領域。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國外已有醫療專家在實驗室探索通過外科手術,在帕金森癥患者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來控制顫抖。這項通過植入設備刺激腦部神經的技術又被稱為“腦起搏器”。1995年,美國醫療科技企業美敦力研發出第一代“大腦起搏器”并投入臨床試驗,用于治療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震顫。幾年后,這項技術也被引入中國。
隨著技術的發展,可植入芯片等設備還被開發出更加便利、更為平民化的應用場景。李天天去年曾在一場科技峰會上,演示了一款用于監測血液指標的醫用傳感器系統:通過高壓噴射注射器,將一元硬幣大小的傳感器貼合到皮膚上,再用配套設備掃描就可以監測血糖指標。
作為醫療科技領域的創業者,李天天接觸過不少可植入芯片等設備,在他看來,這類產品及其采集的醫療數據,對未來的醫學診療、健康護理都會有顛覆性的改變。
以監測人體血糖指標為例,傳統辦法是到醫院通過扎針采集血液,再用專門的儀器分析,但通過可植入設備,不必到醫院也可以實時監測,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此外,通過這項技術所采集到的數據也更為準確,并且可以傳輸給慢病管理醫生,通過實時的數據分析,尋找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
“我覺得這項技術炫酷的成分多一些,實用性還有一段距離。”張強分析,隨著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當前可植入人體的芯片在幾年后可能就過時了,到時其實用性和便捷性很難保證。此外,如果使用者在運動中不慎將植入身體的芯片等設備壓壞,不僅會影響采集的醫學數據,也可能影響身體某些部位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