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聯通取消NFC交通卡業務,深圳聯通卻默默推起了2.4G
近日,上海聯通發布通知,稱“上海聯通交通卡業務因因合作到期,將于2019年1月1日零點起正式下線,停止提供新開交通卡功能、空中充值服務。”

據移動支付網了解,上海聯通的交通卡業務于2014年8月開始推向市場,上海聯通的NFC手機用戶可以通過到制定營業廳,將普通SIM卡更換為支持上海交通卡功能的“SWP-SIM卡”(無須換號),加載開通上海交通卡功能,即可實現手機與交通卡“合二為一”。通過下載“沃動上海”(現為“沃支付手機錢包”)手機APP客戶端,添加交通卡模塊,實現交通卡的在線充值、余額查詢、交易記錄查詢等功能。
4年的發展,移動支付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際上三大運營商均擁有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領域可謂先天優勢明顯,然而運營商同樣錯過了推動移動支付的最好機會。
早在2009年,中國銀聯便推出國際市場上通用的13.56MHz移動支付標準,而中國移動則主推由國民技術自主研發2.4G移動支付標準,雙方圍繞標準之爭展開了激烈的博弈。一直到2012年底央行確定制定基于13.56MHz技術的移動支付技術標準,NFC才逐漸獲得行業的認可。然而標準之爭的雙方并沒有在這場博弈中獲得一星半點的好處,二維碼繞開了所有標準問題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瘋狂地生長。
后來運營商開始聯合銀聯以及通卡公司,推動基于SWP模式的NFC支付,奈何當時行業不夠成熟,NFC手機的普及太少,運營商的NFC支付一直不溫不火。
如今,二維碼支付如日中天,運營商的支付腳步似乎已經很難跟上了,不過顯然運營商并沒有放棄移動支付的業務布局。據了解,中國移動2017年“和包”總交易額超過2萬億,總用戶數達到2.5億,整體表現不錯;中國電信則將“翼支付”作為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重要部分,2017年全年翼支付累計交易額近1.6萬億,同比增長53%;中國聯通則主要通過戰略合作進入金融領域來推動移動支付的發展,預計2018年,沃支付年交易額將有望突破5000億元。從交易額數據來看,“和包支付”和“翼支付”的發展規模要在“沃支付”之上。
當然,上海聯通取消交通卡業務并不能說明“翼支付”對NFC支付的態度,只能表明目前交通支付領域競爭激烈,而且僅僅是聯通與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到期從而順勢取消了這一業務,其它地區目前并未聽說此類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深圳聯通竟然開始聯合聯合“騰訊王卡”推廣基于2.4G的手機深圳業務,而且據了解深圳移動很快也會跟上。國民技術真的是移動支付之心不死啊!
據記者了解,目前基于2.4G的手機深圳通累計發卡超過250萬張。當然基于2.4G的手機交通卡并不是沒有好處,優點是不需要手機具備NFC功能,也不需要管手機是蘋果還是安卓,刷卡穿透性、靈敏度較高;而缺點便是同樣也需要到指定營業廳更換SIM卡,而且由于終端改造和成本問題,2.4G的支持城市相當有限。
另外,去年5月,2.45GHz RCC(限域通信)手機支付相關技術,也已經正式成為手機支付的國家標準(2.4G RCC成為手機支付國家標準默默無聞的它路在何方?)。然而2.4G成為國家標準僅僅也只代表了它在自主知識產權方面的意義,對于其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發展并未起到實質性推動作用。
那么,作為用戶,你如何看待上海聯通取消交通卡業務?又是否會嘗試辦一張深圳聯通的2.4G手機交通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