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特云藍:別出“芯”裁,定制服裝也能走量
在青島即墨城南,有一處制衣工廠,這里每天上演著定制化與工業化這兩大看似相互沖突、實則可完美融合的元素的工業大戲,這就是酷特云藍。從成衣制造到現在的工業化定制,酷特云藍這十余年做到了以工業化的手段和效率進行大批量的個性化服裝生產。現在,每天工廠里能夠完成四千多套件個性化服裝的生產,而每一件服裝,從進入生產流程到成衣完成,僅需要七個工作日。
張蘊藍(右)和著裝顧問在探討線上定制。
一張芯片定位400多道工序
走進酷特云藍的服裝生產車間,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智能化的工業流水線、五顏六色的服裝面料和熱火朝天的工作面貌。而與傳統制衣企業不同的是,每位工人面前的面料、版型、顏色、細節各不相同。最重要的是,每位員工面前均有一塊MES顯示屏,這一個個顯示終端,背后隱藏著巨大的信息與數據鏈條。
“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大數據,用數據來驅動流水線,制造個性化的產品。數據是我們最核心的資產,從數據的建立、使用,到數據的流動。這里的工廠車間從表面看跟傳統的工廠沒有區別,最大的區別在于隱藏在各個環節過程中的數據流,它支撐了整個工廠的個性化定制。”酷特云藍總裁張蘊藍介紹說,在消費者將定制信息傳送到第一關進行服裝“打版”設計時,生產流程相比傳統多了“芯片”,運用大數據實現2秒打版。此后,消費者數據化、標準化的定制數據即上傳到系統云端,打開云端數據的鑰匙——一張電子芯片,隨著衣服開始在400多道工序中“旅行”。
據張蘊藍介紹,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引入對于工廠內工作流程的分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它作為數據流的一種形式可以較為直觀地呈現出來。客戶的人體數據采集完成后,會傳輸到酷特云藍的數據平臺上,RFID制卡人員把全數據錄入到一個電子標簽內。此后,這個像身份證一樣的標簽會跟隨與其相對應的那件衣服一直走完全部的生產流程。每道加工工序的工人拿到一件分配的衣服,會首先刷卡讀數,根據代碼轉譯成的指令來完成諸如剪裁、釘扣、刺繡等具體操作。而每個工人面前的那個小屏幕,就是用來顯示每件衣服應當進行何種操作的指令的。
電子標簽的產生并非一蹴而就,而它只是酷特云藍大數據庫中的一個小環節。如今,從一家傳統的成衣工廠轉型為全球唯一的數據驅動智能個性化服裝的工廠,酷特云藍完全變成了以工業化手段、效率及成本制造個性化產品的智能工廠。建立起建立了版型、款式、面料、BOM四大數據庫,達到百萬萬億量級的數據,可以滿足99.99%的人體個性化定制需求。
特殊身材客戶也能滿足需求
這個百萬萬億量級的數據,張蘊藍和團隊花了近十年時間。“這個數據庫其實是三破三立,到第四次才算是見雛形。”張蘊藍介紹,要想創辦數據驅動的智能個性化服裝工廠,龐大的數據庫就是生命線:“用一年時間創建,不合適就推翻,再創建再推翻,而每一次起碼要損失3000萬。”張蘊藍告訴記者,即使現在已初具模型,但這是一個永遠沒有成熟的模式,數據庫會一直完善。
以工業化的智能手段、大數據系統完成自動制版,是完成大批量個性定制服裝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關。在傳統服裝定制中,采集人體數據的人是量體師,他需要對服裝的版型、人體結構和服裝工藝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這種非標準化、基于時間和經驗積累的方式,顯然不利于推進大規模的定制。當時酷特云藍找到了一個從事了五十年量體工作的老師傅,希望他來制定一套簡便易行的量體方式,讓不懂服裝的人經過培訓也能夠精準地測量人體數據,但是他研究后給出的結論是:至少需要培訓半年。后來,經過董事長張代理親自上陣研究,公司摸索形成了一套方法,量體師只需要五分鐘、采集人體19個部位的22個尺寸,就能掌握合格的人體數據。而這套標準化的方法,任何沒有相關經驗的人都可能通過短期培訓具備精準測量人體數據的能力,培訓所需的時間僅為五個工作日。現在酷特云藍的版型庫,囊括了數量達幾百萬種版型,足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現在,工廠接單后,可以根據客戶的數據實時生成適合他們的版型,完全擺脫了對制版師的依賴。在制版部門,記者看到一些來自歐美的客戶數據,其中不乏較為少見的特殊身材客戶,他們在一般的成衣店很難購買到適合自己身材的西裝,而酷特云藍的版型庫卻能輕而易舉地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
2009年,在歷經4年基層崗位磨礪后,張蘊藍從父親張代理手中接過酷特云藍的總裁接力棒,她帶著一幫年輕人另辟蹊徑,搭建起一個用戶在線自主設計、實時下單,個體直接面向制造商的C2M個性化定制平臺。在今年十月份剛剛投入使用的“C2M個性化定制大數據平臺”大樓里,張蘊藍向記者介紹著這個全國最大的單體個性化定制服裝體驗中心,在大數據平臺大樓一層籌建的4000多平方米的CotteYolan定制體驗中心將是品牌形象旗艦中心,將匯集人工智能、大數據定制體驗、定制文化體驗、定制互動體驗、定制服務和銷售等為一體,打造“定制文明和著裝文明的時尚高地”。
觀察
“為世界時尚界貢獻全新的中國價值”
回顧企業歷經的道路,就像張蘊藍辦公室里的那面立鏡一樣,可以正衣冠,可以看來路。“其實,我切身感覺現在的營商環境特別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現在民營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好的政策。”張蘊藍說,民營經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在如此好的政策下,如果搭上時代的列車,會有非常多的民營經濟會脫穎而出。
在參觀酷特云藍的生產車間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展示牌,它們精煉了酷特云藍整個個性化定制過程的技術要點,陳述其功能、特點、實現路徑。這個工廠已經成為一座現實版的學院,接待著大批來自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處嘉賓的參觀考察。據稱,過去三年有超過數萬家企業的負責人來到這里,其中海爾張瑞敏數次帶隊到此學習、湖畔大學校董馬云也將酷特云藍作為學校學員的考察對象。酷特云藍于2016年與中國互聯網協會,整合國內從事互聯網行業的網絡運營商、服務提供商、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及專業科研、教育機構等,共同成立了中國產業互聯網研究院,力圖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幫助地方政府搭建轉型升級和交流的服務平臺。
張蘊藍表示:“在酷特云藍的戰略規劃中,酷特云藍將聚焦于定制領域,打造世界級品牌,全球個性化定制供應商品牌和世界級時尚定制品牌,為世界時尚界貢獻全新的中國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