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COSMOPlat牽頭成立國內首個制造模式類標準工作組
12月13-14日,2018年產業互聯與數字經濟大會——首屆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暨兩化融合推進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成立了全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73)標準工作組,工信部信軟司巡視員李穎為首批成立的五個標準工作組授牌,其中海爾被授予了制造業新模式標準工作組(SAC/TC573/WG10)組長單位,該工作組是國家首個制造模式類標準工作組,海爾也是5家組長單位中唯一一家企業單位。
唯一企業組長單位,海爾為中國模式標準制定“風向標”
當今世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國際的技術研發和專利布局尚未完成,全球性的技術標準尚在形成中,是實現我國產業和標準換道超越的良機。
2018年初,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已經會同中國工程院等國家高級智庫,制定推進標準化戰略的行動綱領《中國標準2035》;2018年底,兩化融合標委會在大會上宣布成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WG1)、工業互聯網管理(WG6)、工業信息安全(WG7)、數字化質量管理(WG10)以及制造業新模式(WG14)等5個標準工作組。這都是國家推動兩化融合標準方面的工作。
會議現場,來自政府主管部門、研究機構、金融機構、行業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2000余人共同見證了5個標準工作組的成立。其中,海爾COSMOPlat憑借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的差異性,以及實現71%不入庫率的實踐有效性,被指定為唯一一家是有企業性質的標準工作組組長。
3+21項標準立項,COSMOPlat布局下一代全球競爭高地
事實上,這不是海爾第一次在標準領域獲得殊榮。自2014年第一座互聯工廠建成投產以來,至今已在全球落地11座互聯工廠,海爾總結工廠升級經驗,在此基礎上積極牽頭行業標準。目前,海爾承接國家標準戰略,不僅在國內主導參與制定了21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還憑借差異化競爭力和有效的實踐結果,從歐美等企業的解決方案中脫穎而出,先后被IEEE、ISO等國際權威標準機構指定牽頭主導制定大規模定制等3項國際標準,在全球主導制定的標準體系覆蓋大規模定制、智能制造、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工業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6大領域。
在11月召開的德國ISO大規模定制模式標準啟動大會上,ISO/TC184/SC5主席Charlotta Johnsson認為,由海爾提出的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模式已達到領先水平,可在全球其他企業進行復制推廣。在未來工業競爭的新戰場上,借力國際標準,海爾COSMOPlat正為全球下一代制造業模式分享“中國方案”。
除了標準之外,海爾COSMOPlat還打造了世界制造業升級的“標桿工廠”。在9月份世界經濟論壇的“燈塔工廠”評選過程中,基于COSMOPlat打造的海爾互聯工廠從全球1000多家工廠中脫穎而出,成為9家先進“燈塔工廠”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在授予的“燈塔工廠”獎杯上,世界經濟論壇給予海爾高度評價——海爾以卓越的表現和領導力成為燈塔并塑造先進制造和生產的未來。
15個行業賦能,COSMOPlat社會化驗證模式普適性
大會現場還舉行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展覽,海爾COSMOPlat現場展示了房車、建陶、工業生產、能源等行業生態賦能解決方案,通過產品互動的方式,向觀眾展現了COSMOPlat跨行業、跨領域的賦能成果。
以房車行業為例,COSMOPlat從交互定制、模塊采購及智能制造三個點進行切入,助力康派斯搭建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互聯工廠,進而聚集整個行業上下游資源,構建了房車生態。在康派斯樣板的帶動下,2018年11月,除康派斯外的5家房車企業與海爾正式簽署了合作協議,基于 COSMOPlat復制用戶全流程參與的大規模定制互聯工廠。
目前,COSMOPlat已經成功賦能農業、房車、建陶等15個行業物聯生態,在3.3億用戶、390萬家供應商資源,以及為4.2萬家企業提供數據和增值服務的生態引力下,正有更多行業的企業尋求到COSMOPlat上進行升級,塑造物聯網時代的新競爭力。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美國商務部的研究表明,標準和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全球已經達成的共識是,大規模定制生產將是21世紀的主流生產模式,而在這方面,海爾作為制造業新模式標準組組長,正帶領更多企業向大規模定制轉型,為下一個發展周期中國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埋下重要伏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