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代表:打破芯片“卡脖子”難關關鍵要靠人才

中國網3月4日訊(記者 吳瓊靜)近年來,我國科技界和產業界如何打破高端芯片的外國壟斷,有效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關,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信息存儲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丹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高端芯片的問世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培養既懂科學原理又掌握尖端工藝的人才。她建議,我國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引導芯片企業加入人才培養的體系,為高校培養的人才提供實踐基地。
馮丹自擔任人大代表以來,連續幾年都在信息存儲芯片國產化領域提出相關建議。她表示,去年提出的“加大基礎性投入促進國產化信息存儲產業發展”的建議得到了工信部的回復并被作為重點建議來辦理,給予了她很大的鼓舞。今年在一系列調研的基礎上又帶來了新的建議:用多種方式加大高校在芯片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具體而言,第一可以采取創新模式,引入國際上的先進人才授課,比如設立國際校區等;第二,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從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階段開始,就和企業進行聯動,為學生創造去芯片企業生產線上實際操作的機會。
馮丹指出,芯片生產線的機器投入成本巨大,一臺機器動輒上千萬美元,后續的維護成本非常高,而且更新換代也快,僅憑高校自身的力量去部署生產線供學生實踐,難度非常大。因此,馮丹建議,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補貼,供企業來接納高校學生和研究人員去生產線進行實際操作和實驗。她說:“企業并不需要拿出大規模的生產線,只要能開辟出一條小的生產線供高校使用,就能產生非常積極的效用。”馮丹談道,國際上的知名企業,包括英特爾等,在接受學生去實踐方面都是非常積極的。這樣才能形成產學研上的良好互動。
一直以來,我國都高度重視在高端芯片領域的研發投入,并且非常有戰略眼光地部署了武漢光電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的研究平臺。但馮丹表示,整體而言,關鍵核心技術的成果產出尚達不到社會的期望值。究其原因,高端芯片的設計和生產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涉及材料、機械、微納工藝、微電子、計算機等多個方面,哪一條線都不能落下,需要建設完整的生態圈來共同培育。而目前,我國還處于補短板和追趕的階段,以存儲器芯片為例,2017年國家在武漢部署國產存儲器基地,雖然完成了閃存芯片的從無到有,但是生產出的產品在性能和容量方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十分有限。要補上短板,任重而道遠。她建議,一方面對當前使用量大的關鍵存儲芯片實現國產化,打破壟斷,另一方面,應部署下一代存儲芯片的研發,促進可持續發展,而這些都離不開創新性人才。
對于中國高端芯片的未來,馮丹認為,還是應當“充滿信心”。“有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協同創新,打造芯片產業的生態圈,培育復合型人才,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馮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