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射頻識別在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中的設計與應用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快資訊
日期:2019-06-28 09:45:33
摘要:介紹RFID技術在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中的設計與應用
關鍵詞:RFID射頻識別

隨著醫學的進步,許多醫療活動手術比以往更加繁瑣復雜,出錯率也隨之增加。2016年中國醫院協會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在醫療人員受訪者中有53%在過去一年的工作中,有過處理不良醫療事件的經歷。其中,由于醫療差錯引發的醫療不良事件,大部分可通過流程“確認”進行預防。因此,如何進一步保障手術患者安全,值得廣大醫院管理者認真思考和研究。

1.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設計

為保障手術患者安全、改善手術患者“確認”流程以及醫療服務質量,將RFID技術導入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系統核心是依靠微晶片(microchip),傳送無線電波與無線射頻識別器(RFID readers)達到自動辨識。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構架以手術患者安全及醫療質量為基礎,通過數據、信息、知識三個方面,對系統進行持續改善,系統可對手術患者辨識錯誤進行即時監控與警示,為患者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預防醫療疏失情況,實現手術患者的安全管理。

1.1 關鍵技術

RFID標簽記憶芯片能存儲大量數據信息,RFID信息系統可提供清晰的流程步驟提示與流程驗證(身份辨識、臨床信息無紙化及作業標準化),實現對不良事件的即時監測以及臨床決策支持,從而降低醫療差錯率。RFID記憶芯片分為主動式RFID芯片與被動式RFID芯片:(1)主動式標簽芯片,讀取距離遠、速度快;(2)被動式芯片依照頻率不同感應方式也不相同。

1.2 RFID 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整體方案

建立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不影響現有醫院信息系統的運行。利用RFID信息技術,形成擴展性更強、數據分析效率更快的整合型醫療信息系統。客戶端利用RFID識別功能進入系統讀取各類醫療數據資料,并自動記錄。此功能為下一步醫療數據資料分析與系統改進打下了基礎。并具有以下5大特點,RFID手術患者整體安全環境系統框架見圖1。

1.2.1 身份自動驗證

在患者手術準備過程中,依靠RFID系統的自動辨識功能對手術流程的相關要素(人、事、時、地、物)進行辨識,實現手術室醫護人員與系統相互驗證手術數據資料。

1.2.2程序自動啟動

系統規劃了患者手術流程的各標準步驟,每個步驟系統都會自動啟動并驗證該流程手術患者的手術流程數據,提醒醫護人員依照標準流程進行正確的手術程序操作。

1.2.3 請求自動更正

當患者在手術流程的確認點以及系統標準流程的辨識點時,系統會自動提醒并顯示患者手術數據;若出現手術患者數據錯誤,相關醫護人員需再次核對確認,對錯誤操作及時更正。

圖1 RFID手術患者整體安全環境系統架構圖

1.2.4 自動追蹤記錄

RFID手術患者系統詳細記錄手術過程中的醫療數據,將人、事、時、地、物完整的追蹤下來,以便醫院進一步改善醫療流程與醫療質量。

1.2.5 數據自動封存

記錄的數據馬上封裝存入檔案或是數據庫內,保證數據不被人為修改,保障醫療信息安全。

1.3 系統數據的構成

系統數據主要由資料數據、咨詢數據、知識數據組成,持續反復改善系統環境能使系統更加符合手術患者安全和醫療服務品質的需求。

1.3.1 資料數據

傳統手術流程管理中,雖然個別重要流程環節有醫護人員進行記錄,但人工記錄資料往往數據不夠精確、資料不夠完整,且這種資料很難進行深入數據分析,對改善不佳的流程環節意義不大。而基于RFID技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自動記錄了手術流程環節的所有數據資料,通過對手術流程的完整詳細分析,將各環節收集的資料進行對比,對手術流程的相關要素(人、事、時、地、物)進行追蹤,實現身份自動驗證、程序自動啟動、請求自動更正、記錄自動追蹤、資料自動封存等5大特點,并在必要時重建評估機制,以保障手術患者安全。

1.3.2 咨詢數據

系統可詳細記錄手術路徑流程,對于流程異常情況,可以及時進行數據分析,并進行手術部分錯誤流程重建,形成一份完整的手術流程改善咨詢報告。另一方面,系統所記錄的正常流程情況,也可進行咨詢數據分析。對異常和正常的數據資料同時分析,可為手術室醫護管理者提供決策分析的參考資料,以便及時修正或充實醫療知識數據庫。

1.3.3 知識數據

通過長期的信息積累,針對不同狀況下的手術流程、環境進行個案分析,獲取與以往不同的知識數據,供醫護人員學習;針對不完善的手術流程,以便為手術患者提供持續的安全保障。

2.系統硬件設計

為了使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能夠得以有效應用,最大程度的滿足功能需求,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可通過以下硬件實現系統功能。

2.1 便攜式RFID讀寫器及顯示器

為手術醫護人員配備便攜式RFID讀寫器及顯示器設備,包括RFID讀取器的PDA或IPAD,進行手術患者數據讀取核查,通過內置RFID設備可提升醫護人員對手術患者流程的確認效率。而在手術室內,設計固定形式的監視器配合RFID讀取器。

2.2 身份識別RFID標簽卡

系統不但需要對患者信息進行確認,還需對醫護人員信息進行確認,因此選擇RFID標簽卡佩戴于醫師及護士方便讀取的位置。將目前市場技術較為成熟的13.56MHz頻率作為本系統的標簽頻率,以避免與相關醫療器械相互干擾。考慮到本系統RFID芯片被反復使用及成本和效能,選用被動式RFID標簽。

2.3 RFID患者腕帶識別系統

結合手術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環形腕帶以便于患者攜帶及醫護人員辨識與讀取。另外,為強化患者安全,選擇具備抗放射性、耐高溫、抗腐蝕、抗磨損等特性腕帶材質。

3.系統應用

RFID應用于手術患者流程安全管理中,能保障手術患者安全。通過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手術團隊人員在執行各項流程程序前(包括患者報道,迎接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麻醉前、手術時)能確保手術患者身份正確,防止患者手術部位錯誤及流程錯誤。遇到手術資料比對異常時,會及時顯示具體情況,并為醫護人員提供錯誤因素分析以及相應處理方法,及時記錄相關執行人員及確認時間反饋信息。在手術驗證過程中,RFID無線射頻系統的自動驗證功能,可以實現手術患者的安全辨識,降低人為疏失的手術安全隱患。

3.1 患者術前等待期間安全確認

首先,護士核對患者信息,提供RFID腕帶并配戴于患者手腕,RFID芯片寫入患者手術信息,如病歷號、姓名、來源、手術醫師姓名、診斷名稱、手術名稱與手術部位。且RFID腕帶表面有可辨識的患者姓名、病歷號、手術部位信息。與此同時,系統產生Log記錄數據到RFID芯片數據庫,記錄對該患者進行詢問、確認以及為其佩戴RFID腕帶的責任護士,達到患者術前身份安全確認。在手術患者等待手術時。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會自動確認患者手術相關信息。如果出現與手術患者手術對應的預定護士不是同一人的情況,系統的辨識作業會提示數據不正確,并出現警訊提示,此時護士必須再次確認是否錯帶了患者腕帶或是患者數據存在錯誤。根據異常處理規范進行異常處理操作,以此來實現手術等候期間的手術患者安全確認。

3.2 患者進入手術室的安全確認

傳統流程是由護士口述患者信息供麻醉與手術醫師再次確認,這一方法無法判斷執行過程是否正確。而在RFID系統環境中,護士攜帶PDA到等候室迎接患者,詢問患者基本信息(以開放式問答)、手術方式與手術部位,并以RFID讀寫器讀取患者腕帶所儲存的數據進行自動比對,再次核對確認無誤。進入手術室后,由RFID讀寫器讀取標簽患者相關手術數據,同時自動寫入執行時間于手術動態系統。另外,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系統將自動啟動手術護理記錄、PACS、檢驗、麻醉記錄、手術記錄等系統,完成醫囑麻醉的準備工作。

3.3 手術麻醉安全管理

麻醉醫囑主要由主刀醫師核對手術患者病歷及各項檢查數據,并確認手術部位后,下達麻醉醫囑。護士將患者帶入手術室后,系統隨即啟動,手術室電腦將顯示進入醫囑麻醉入口畫面,此時,必須由主刀醫師通過RFID讀寫器讀取自身的RFID識別佩章后,方能安排醫囑麻醉相關事項。在此期間,當主刀醫師進行各項操作時,系統即可自動記錄數據,顯示主刀醫師手術預約的時間及地點,待核對通過后,啟動麻醉醫囑執行。與此同時,系統也同步完成驗證患者手術信息。此時系統出現下一作業(麻醉開始)的起始畫面,流程包括:進手術室→醫囑麻醉→麻醉開始→麻醉完成→手術準備開始→手術開始→手術結束→麻醉結束→出手術室間等9個時間點,每個時間點會自動記錄,系統自動核對每個時間點的作業時間長度。在這個過程中,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的應用避免了以往人工手動輸入執行時間所產生的偏差,為日后數據統計與分析工作提供了準確且有價值的有效數據。

3.4 手術安全管理

醫護人員準備工作(皮膚消毒、臥位擺置、導尿、鋪單與裝置儀器設置)完畢后,即啟動RFID系統的「手術準備」選項,系統自動記錄。系統自動確認后會出現「手術開始」的提示,系統自動記錄主刀醫師執行“第一刀”操作的時間點;「手術結束」則是患者傷口縫合后,醫護人員完成傷口覆蓋的時間點。系統設計時可由流動護士協助主辦醫師選擇「手術開始」選項,使系統畫面呈現手術注意事項及作業項目,待手術完成后,由主刀醫師親自確認所有事項完成后,再以RFID識別佩章完成系統確認。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可為醫護人員提供手術中的注意事項及相關作業,亦可讓醫療團隊再次確認是否有遺漏或疏忽的事項。

4.效果介紹

大坪醫院于2016年在手術室全面導入RFID患者手術安全管理系統,進行患者身份、手術方式及手術部位自動識別,同年2月-5月進行實施效果評估。其中,實際執行RFID手術患者安全辨識作業1950人,從導入RFID手術患者作業辨識流程的檢測表核查手術患者安全管理執行情況,安全執行率達到100%。從系統導入前后的流程分析可以發現,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的應用實現了手術患者的自動身份驗證、自動程序啟動、自動更正請求、自動追蹤記錄、自動數據封存等5項目標,提升了手術患者安全。見表2。

表2 導入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前后手術室醫療系統流程對比

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的應用,重新構建了患者的手術流程,實現了等候報道→術前準備→麻醉執行→手術操作的全流程和對,由以往的人工核對過程轉化為RFID系統自動核查,降低了手術醫療錯誤及風險。雖然系統應用初期遇到了部分阻力,如醫務人員對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不了解,系統操作不熟悉等原因,造成執行率偏低,但經由多次宣貫培訓及操作訓練,以及技術人員的不斷修正完善,提升了醫務人員主觀接受程度及參與度。

RFID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系統實施也得到院領導、手術室、護理部及信息系統研發人員的大力支持與配合,重新設計并確定相應的患者手術標準化流程。在執行手術過程中,不但提升了患者安全正確辨識率,也保證了患者得到正確與安全的醫療操作,簡化了手術作業流程,有效地降低了人為疏失,改善了患者手術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