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與RFID相關小知識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近場通信,是一種短距離的通信技術,同時是RFID技術13.56MHZ高頻一個重要分支。2003年,由飛利浦半導體(現NXP)、諾基亞和SONY共同研制出的。目前由全球非營利性的標準組織NFC Forum負責標準的運營,該論壇組織有數百個成員,包括APPLE、NXP、微軟、VISA、三星、華為等。
頻率范圍不同
RFID工作頻率比較寬。常用有125KHZ和133KHZ(低頻)、13.56MHZ(高頻)、900MHZ(超高頻)、433MHZ,2.4G、5.8GMHZ(微波頻)
NFC工作頻率僅為13.56MHZ,這里需要指出的是13.56MHZ是應用很普及的頻段,涉及多種協議,故13.56MHZ并不意味著全部等同于NFC。
另,超高頻900M也是一個泛指,并不是一個確切的頻率,每個國家有所差異。譬如,歐洲頻段(865.6MHZ-867.6MHZ)、印度(865MHZ-867MHZ)、中國(920.5MHZ-924.5MHZ或840.5MHZ-844.5MHZ)、美國(902M-928M)、巴西(902M-907.5M 或915M-928M)等。
傳輸距離不同
RFID因為其工作頻率跨度大,在不同的頻率傳輸的跟距離也是有所不同的,短的就幾厘米,長的也可以達到幾米、甚至幾十米。
NFC是一種短距離的通信技術,顧名思義,傳輸范圍比較短,正常在20cm以內,這樣通信才會安全。這主要是由于NFC采取了獨特的信號衰減技術,具有距離近、帶寬高、能耗低等特點。
通訊技術不同
RFID整個通訊系統包括三個部分:電子標簽(TAG)、感應天線、閱讀器(Reader),這三者缺一不可。系統要通過閱讀器單向對標簽信息的讀取與判定。
NFC是將閱讀器、非接觸卡和點對點功能整合進一塊單芯片,兩個內置NFC control的手機或可穿戴設備之間近距離可以實現信息交互。具體包括:NFC卡模式(Card emulation):這個模式相當于一個非接觸卡或TAG,可以用于移動支付、門禁管理、門票等,是唯一電子身份憑證。另外一個就是點對點模式(P2P mode):這個模式和紅外線差不多,用于數據交換,如下載音樂、交換圖片或名片地址等。還有一種是讀卡器模式:即作為非接觸讀卡器使用,比如從海報或者展覽信息電子標簽上讀取相關信息。通訊技術側重不同是兩者最大的區別,NFC是一種近距離的私密通信方式。
總之, NFC和RFID既有相同之外,又有本質的差異。其在物理層有相似之處,但其本質上兩者屬于兩個不同的應用領域,RFID僅僅是一種通過無線對電子標簽進行單向識別技術,而NFC是一種無線通信方式,這種通信方式是雙方的,更加強調是交互的。移動支付是NFC最有價值的應用領域,近幾年NFC支付由于產業鏈條冗長,發展的不溫不火,其中更多是因為產業利益鏈中各方搏弈的結果。不過,由谷歌推出的HCE云支付技術,得到國際銀聯的支付,為NFC移動支付搏得一線生機,相信NFC支付仍是最有競爭力的支付技術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