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開發3D自動滾動生物傳感器陣列,研究心臟細胞
近日,據外媒報道,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CMU)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Singapore)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電子元器件平臺,該平臺使用生物電傳感器三維測量心臟細胞的電生理學。這些3D自動滾動生物傳感器陣列在心臟細胞球狀組織上形成一個“在線片上器官”,從而使研究人員能夠研究細胞如何在心臟等多細胞系統中相互通信。

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自動滾動的3D生物傳感器陣列,用于測量心臟細胞的電生理學
片上器官方法將有助于開發和評估用于疾病治療的藥物,甚至可以使研究人員直接在人類生物組織上篩選藥物和毒素,而不是在動物組織上進行測試。該平臺還將用于揭示心臟電信號與疾病(如心律失常)之間的聯系。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Advances上,研究人員可以研究目前無法獲取的細胞培養過程,如組織發育和細胞成熟。
“數十年來,電生理學是利用細胞和培養物在二維表面上進行的,例如培養皿,我們一直試圖通過開發一種收縮包裹心臟細胞周圍傳感器的方法,并從這種組織中提取電生理信息,來規避讀取心臟3D電子模式的挑戰。”研究人員說。
“器上電子芯片”平臺最初是一個小而扁平的矩形,與微型手掌不同。一個平臺開始是一個僵硬的、像標尺的結構,但當你釋放張力時,它很快會卷繞到手腕周圍。器官在電子芯片上也是類似的。研究人員將一系列由金屬電極或石墨烯傳感器制成的傳感器固定在芯片表面,然后蝕刻出一層鍺,這就是所謂的“犧牲層”。一旦移除該“犧牲層”,生物傳感器陣列就從其保持器中釋放并以桶形結構從表面卷起。
研究人員測試了平臺上的心臟球體或由心臟細胞制成的細長器官。這些3D心臟球體大約是2-3個人類頭發的寬度,通過球體盤繞平臺,研究人員可以高精度地收集電信號讀數。
“基本上,我們已經創建了3D自動滾動生物傳感器陣列,用于探索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源的心肌細胞的電生理學,”研究人員說。“這個平臺可用于研究心臟組織再生和成熟,例如,可能用于治療心臟病發作后的受損組織,或開發治療疾病的新藥。”

3D自動滾動生物傳感器陣列
通過與研究人員的合作,研究人員能夠設計出一個概念驗證并在3D微模成型的心肌細胞球體上進行測試。“對卷起過程進行力學分析,使我們能夠精確控制傳感器的形狀,確保傳感器與心臟組織之間的接觸是否一致,”研究人員說。“該技術還可以自動調節傳感器和組織之間微妙“觸摸”的水平,從而測量高質量的電信號,而不會因外部壓力而改變組織的生理條件。”
該研究的負責人最后表明,“整個想法是采用傳統上在平面幾何中完成的方法,并在三維中進行,因為我們的器官本質上是3D的。多年來,電生理學只使用在2D組織培養皿上培養的細胞完成。但現在,這些驚人的電生理學技術可以應用于3D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