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建成12個區級智慧養老平臺

老年人正在用“挪威紅繩”鍛煉
9月4日下午3時,在武昌區水果湖街道的愛照護頤養中心,幾位老人正在中心康護理療師的指導下用“挪威紅繩”做著鍛煉,從家中到街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只需要幾分鐘;同一時間,武昌區綜合服務平臺也正在處理老人的各種服務信息需求,老人只需一個電話便可以享受到“三助一護”的上門為老服務。
截至目前,武漢全市已經建成12個區級統分平臺、172個“互聯網+居家養老”網點、100家社區老年人服務中心、307個農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在社區實現了“15分鐘養老圈”。
把養老做到“一碗熱湯”的距離
4日上午9時,記者在江漢區北湖街愛照護頤養中心看到,80歲的余克家正在做腿部理療。他對記者說,上個月他一個人在家中風摔倒了,在地板上躺了兩個多小時才被回家的子女發現送去醫院,出院后兒女們再也不同意他一個人在家里,但提起去養老院余克家卻直搖頭,后來發現社區周邊新開了一家中心輻射式養老中心,周末還可以回家,平時子女去看望也方便,這下他才同意來到社區養老中心。“這里真是好,主要是離家近,姑娘還經常做好我喜歡的菜送來這里。”余克家說,在這里一個月,通過專業的理療和護理,自己已經可以慢慢走路了,精神狀態也很好。
無獨有偶,在漢陽區鯉魚洲社區,65歲的張老師是一名工程師,患有阿茲海默癥,患病6年,居家養老照護難度很大,子女上班忙,又缺乏專業照護經驗,對于去養老院專區照護,老人心里抵觸,今年社區開了養老服務中心,離家不到10分鐘的距離。家人征得老人同意后將他送到了這里。初來時張老師腳腫,情緒波動大,認知障礙、運動障礙。15天后,張老師由偶爾失禁到有規律,從不記得家里人到能記得遠房親戚;30天后,從不敢邁步到能獨立從大廳走到房間,從不好交流到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從不喜歡笑到開心歌唱。張老師特別喜歡被稱呼張工,知識淵博,愛看戰爭片的張工對老伴說:“我在這里很好,你看我能走到大門口了,想家了回去也方便,就在隔壁小區。”
其實互聯網+居家養老,就是讓社區養老變成一碗熱湯的距離,讓老人在“一刻鐘養老圈”里幸福養老。
12個區養老智慧平臺上線
在江岸區、武昌區、黃陂區等各大城區,隨著智慧養老統分平臺正式上線,各個區民政局將區內各大社區為老服務資源接入平臺,老人在家一個電話便可預約“三助一護”。在江岸區,擁有大數據的養老平臺就像一個智慧大腦,為300多家服務機構派單,讓它們更好地為轄區18萬名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務。
江岸區90歲以上的老人還享受到了每天一小時的上門服務。家住車站路天生街的黃奶奶今年93歲了,住老社區下樓不方便,現在每天都有人上門幫她做清潔,來之前還問她需要買什么,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據了解,江岸區政府為90歲以上老人購買的每天一小時為老服務,一年就要花費900萬元。
在全市范圍內,已經建成12個區級統分平臺,為全市老人提供服務,每個區級統分平臺對接全區老人,同時也接入1800多家養老服務供應商導入平臺,為老人提供各種個性化的為老服務近200萬次。
武漢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武漢市的互聯網+居家養老利用傳感設備、電子地圖、可視呼叫等互聯網技術,將養老機構專業服務精準化、標準化、低成本送到老人家中,在全市范圍打造一座“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和“一刻鐘養老圈”。目前已逐步形成社區嵌入、中心輻射、統分結合三位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實現了“養老全方位、服務零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