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芯片不耗電的情況下為默頓機器系統提供數據
2016年7月,軟銀斥資243億英鎊收購了微芯片巨頭ARM。軟銀總裁孫正一認為,物聯網將引領下一輪技術爆炸。到2018年,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超過移動設備;到2021年,全球將擁有18億臺PC,86億移動設備和157億物聯網設備;到2035年,數據量將增加2400倍,從1EB增加到2.3ZB;未來20年,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超過1萬億。

孫正義指出:“物聯網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就像眼睛和大腦使生物進化的關系。物聯網正在爆炸。”物聯網使人們和所有事物都可以訪問同一網絡,從而使人和機器可以隨時存在。交互作用,所有可以數字化的人類行為和反應都將導致機器和生產線的波動。各種數據在云中匯聚。大量計算是通過云服務器完成的,然后通過產品和服務反饋給人們。世界的多樣性與物質世界聯系在一起,它們共同誕生并共同發展。
《奇點臨近》的作者雷蒙德·庫茲韋爾認為,人類正處于由物聯網引領的工業革命時代。 3D打印技術是2020年之前創新工業革命的主要驅動技術。到2020年,我們的所有衣服都可以通過開源設計,并且可以直接從云上免費下載。 3D打印技術的發展前景仍不清楚,但庫茲韋爾的話呼應了前面提到的新工業范式的多樣化需求。此外,從食物到音樂的所有內容都可以通過物聯網進行完善。云計算是其固有的邏輯。

物聯網的優點是計算機具有各種傳感器,可以自主收集數據。正如我們的智能手機具有GPS或北斗導航系統,地圖以及距離,方向,重力,慣性甚至心率傳感器一樣,所有信息都可以收集和處理。
快速發展的RFID芯片可以在不耗電的情況下提供數據。RFID的產量早已超過了手機的產量,賦予每部手機、每個設備獨一無二的編碼,或者說“名字”。通過這種不耗電的RFID系統,訂酒店、訂車位、吃飯支付都可以完成,這也是物聯網的構成部分。
以往工業自動化仰賴的工業機器人,在物聯網時代也將發生形態變革。工業機器人將從硬件的物理形式發展到軟件,并且云的虛擬狀態將與物理實體結合在一起。機器人軟件和物聯網在兩個方向上是同一件事。機器智能無形化,遁入物體,與云計算結合,無所不在,成為一個巨大的社會機器人。這正是人工智能與物聯網追求的境界。

物聯網系統在知識方面與傳統機器系統根本不同。在操作邏輯方面,它是從機械牛頓機器到智能默頓機器的升華。所謂的牛頓機是根據因果法則程序運行的機器,而默頓機器則是根據相關性思維自主學習規律的機器。例如默頓有關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還需要例如西蒙的有限理性與海納的行為預測理論等等。這種廣義上的機器可以稱為默頓系統,其與傳統機器的本質區別是人必須參與到循環中去,而對現實的計算是處理某種可能性的科學。

著眼于未來智能研究和智能系統的發展,著眼于進一步發展智能研究與智能系,現在正是我們要從牛頓機器到默頓系統過渡的時候。
牛頓機器遵循“大定律,小數據”邏輯,而默頓機器遵循“小定律,大數據”規律,不追求終極大定律,與人腦工作方式更接近,更能呼應大千世界的瞬息萬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