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座裝配式公路橋梁完成拼裝引發RFID預制件管理的探討
5月12日,江蘇省首個裝配式公路橋梁項目及江蘇省重大交通、民生工程,中建安裝集團承建的312國道南京繞越高速公路至仙隱北路段改擴建工程迎來重大復工節點:首根高7.89米、重81.18噸的預制墩柱在南象山風景區段一次平穩拼裝到位。G312國道改擴建工程將在原有道路上方架起一座近5公里的“快速走廊”,將原有雙向6車道一級公路分流為上下雙向12車道,建成后將實現仙林地區到市區的整體道路快速化,強化了南京地區對外出行,完善路網,緩解區域交通壓力。

有了科技的加持,預制件的安裝全過程更加精準高效。在墩柱拼裝現場,施工人員對墩柱預留套筒位置和承臺預埋鋼筋進行三維激光掃描,將兩份圖像重疊后進行比對,直到確認無偏差后,履帶吊才緩緩吊起墩柱,在預埋鋼筋附近,還有4名施工人員專門負責確保墩柱位置對準套筒,作業完畢后,施工人員立刻采用全站儀進行精準復測,將拼裝精度嚴格控制在2毫米以內。
在鋼筋生產過程中,為確保下料精準,項目部引入世界先進的數控鋼筋加工設備,從數據輸入、鋼筋加工到成型一力由電腦控制,確保鋼筋加工成品的精度和質量。由于預制墩柱保護層僅2.4厘米,確保鋼筋保護層合格率在95%以上尤為關鍵,項目團隊采用定制鋼筋綁扎胎架,通過固定卡和定位齒板進行固定,精控鋼筋骨架尺寸。
在預制基地里,每座構件內部都嵌有超高頻RFID電子標簽,待公路通車后,RFID電子標簽將在后期構件的維保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工作人員只要手持一部RFID便攜式手持終端,便可監測到10余米范圍內任一構件的使用情況,以判斷其使用情況及是否需養護。據悉,這也是RFID技術在國內公路裝配式橋梁工程中的首次運用。

項目采用的裝配式橋梁建造工藝不僅低碳環保,且高質高效,采用裝配式‘搭橋’工藝將‘一線后移’,減少了現場澆筑、凝固等多環節,不僅大大提升施工效率,且綠色環保。這種施工方式不占用施工場地,還可在道路半通行狀態下進行拼裝,大幅降低施工噪音和建筑垃圾的產生,將對市民生活影響降至最低,整體工期縮短了30%。
由預制廠、混凝土拌合站、鋼筋加工場等組成的“智慧工廠”充分發揮了可移動化、工廠化、機械化、專業化、信息化的優勢。工廠在引入現代化先進裝備的同時,生產時可以提高構件質量和效率,生產后采用裝配式房間“拼”出來的工廠,還可以拆裝重組。屆時,智慧可移動工廠將突破傳統制造場地的空間限制,整體搬移過去服務生產,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在施工階段,利用BIM技術結合RFID技術,通過在預制構件生產的過程中嵌入含有安裝部位及用途信息等構件信息的RFID電子標簽,存儲驗收人員及物流配送人員可以直接讀取預制構件的相關信息,實現電子信息的自動對照,減少在傳統的人工驗收和物流模式下出現的驗收數量偏差、構件堆放位置偏差、出庫記錄不準確等問題的發生,可以明顯地節約時間和成本。

通過RFID技術,工廠可以根據施工進度計劃制造混凝土預制件。在制造之后,混凝土預制件的信息,比如它們屬于哪一層和質量控制信息,可以輸入到RFID標簽中。當到了運送組件到施工地點的時候,它們的位置可以被迅速的發現,因此減少了搜索的時間。鴻陸超高頻讀寫器及RFID天線等設備在預制件管理上的應用已為眾多預制件廠家提供了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超高頻RFID設備也可以被使用在施工地點,去迅速的發現每一個混凝土預制件的吊裝地點。
(本文為鴻陸小編整理編輯,轉載請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