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濱江區用云計算、人臉識別等技術助力智慧工地安全生產
今年6月是全國第十九個“安全生產月”,主題為“消除事故隱患,筑牢安全防線”。近日,在杭州市濱江區“智慧之門”項目工地上,通過“智慧工地”建設,引進了“項目集成云平臺”,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采集到的施工現場人員、機械、材料等關鍵數據信息,上傳至云平臺,形成“施工現場-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的業務體系和全新的管理模式,實現前線操作與遠程監控的數據鏈條,助力安全生產。

在項目工地上,每一個進入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首先要經過人臉識別系統,這第一道“安全門”就是實名制管理體系。通過人臉識別對進場工人全面采集人員信息,避免“黑名單”人員進入工地現場。項目在工地和生活區的出入口設置全高閘閘機,具有人臉+IC的識別模塊,系統自動統計的在場工人人數、工種、班組等信息,通過分析工效,為項目勞動力調配提供依據,進而提高施工效率。
進入施工現場,步入各自的崗位后,將會迎來第二道“安全門”,就是在工地上實時巡查的安全監督員和安全總監以及現場管理APP巡檢系統。中建三局華東分公司“智慧之門”的項目總監徐偉告訴記者:“我們項目會成立由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的安全生產領導小組。設有安全總監1名,安全監督員2名,均持證上崗。將分包單位專職安全員納入管理體系,形成了全員參與、全方位開展、全過程實施、全面落實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 ”

據了解,為促進本質安全管理,減少人的不安全行為,創新安全管理手段,調動各級人員安全生產積極性,項目還開展了月度“行為安全之星”及“平安班組”評比活動。徐偉介紹到:“安全監督員平時會利用線上的‘樁樁app’,在上面記錄工人在施工現場安全規范作業等實操內容,對于操作規范的工人我們會進行現場記錄,把照片上傳到云平臺上,并給他進行加分,會在月底進行安全之星評比。此外,我們還會在現場獎勵給他一張表彰卡,有不同的面值,可以在他們的生活區兌換購買一些日常用品。”項目全體人員都可通過APP記錄身邊的安全榜樣和不良行為,后臺會自動進行數據整理,主要通道顯示屏可對數據實時更新公示。

通過這套現場管理APP巡檢系統,管理人員在現場巡查時,發現質量或安全問題,拍照記錄檢查情況后可實時或離線上傳至云平臺,并可選擇推送指定整改人并完成相應整改后進行平臺數據閉合,檢查整改形成閉環。系統自動生成資料,直接可進行打印。徐偉說:“通過運用,我們發現這大大縮短了現場質量安全問題整改閉合的周期,原有的整改閉合資料歸檔往往需要一周或更長時間,現僅需2-3天。”

而第三道“安全門”則是設備一體化管理系統。在設備一體化管理系統上,從設備選型計劃到進場驗收,安裝,驗收,使用和拆除全過程監督,同時從公司項目2個層面系統管理在場設備狀態和特種作業人員情況。并通過現場機械設備電子檔案建立和監管,提高專職員工履職率,降低設備安全風險。
同時,為解決項目監控設備專值守問題,達到24小時值守、智能報警功能,實現視頻監控增值,項目還引入了智能Ai監控設備,該設備可具有安全帽安全帶識別、火焰識別、越界識別等功能。徐偉表示:“我們為防止塔機群在交叉作業時發生碰撞事故以及吊鉤進入公共場地處造成安全事故,還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塔機運行全過程監控記錄及群塔防碰撞監控。”
此外,所有進入施工現場的工友都必須進行入場安全三級教育。在平時,還會通過開展農民工學校、專項安全教育及班前喊話等,提高工友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的意識。同時,在項目工地上還設置了VR體驗館,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結合VR眼鏡實現動態漫游,模擬施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危險場景,實現工程樣板直觀展示,讓體驗者具有沉浸式體驗的同時提高管理人員安全隱患預防意識和工程質量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