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用物聯網技術給高風險放射源裝上智能標簽精準定位

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安裝在線監控設備。谷浴攝
在工農業、科研、醫學等領域,放射源能夠為我們提供極具實用價值的輻射,其應用必不可少。然而,輻射具有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的特點,一直以來都是安全監管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重點發力,用物聯網技術構建高風險放射源使用和貯存科學化、專業化管理體系,實現高風險放射源“全監管、零失控”,真正將高風險放射源管理成了讓群眾放心的放射源。
一套用心打造的智能監管系統
“從大屏幕上我們看到一臺搭載著編號為BQ093006放射源的探傷機正在慶城縣野外作業。”甘肅省核與輻射中心副主任王海山通過“甘肅省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在線監管系統”向記者詳細介紹甘肅省高風險放射源智能監管體系。
操作員谷浴輕點鼠標,這枚放射源的準確經緯度坐標、輻射劑量、電池電量等同步信息一一顯示在屏幕上。谷浴隨機抽調了這枚放射源3月1日以來的活動軌跡,各類詳細信息一目了然呈現在監控屏幕上。
這一精細監管目標的達成正得益于現代技術手段在放射源安全監管領域的充分運用。資料圖片中,甘肅實華工程檢測有限公司一枚放射源上,安裝有一個 “黑盒子”。王海山介紹,這個長度約10cm的“黑盒子”是“一源一枚”量身定制的高配智能電子標簽,具有GPS定位和輻射劑量檢測兩項功能。有了這枚電子標簽,不管是監管部門還是企業管理人員,都能全天候、全時段、持續在線對放射源進行監控。
據了解,甘肅省將“高風險放射源管理”納入《甘肅省“十三五”核與輻射安全規劃》《甘肅省落實〈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及2025年遠景目標〉實施方案》, 列為省政府環保目標責任書重點任務予以貫徹落實。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把“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在線監管系統”建設,作為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整體建設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嚴密把控項目立項、調研、組織、實施等各環節工作進程,按計劃、分步驟縝密推進項目建設進展,確保系統如期投運并發揮監管效益。
“對我們企業而言,這套系統的建設使得我們自身的監管上了一個大臺階。” 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長慶分公司技術員趙勇認為,這是輻射監管方式上一次質的提升,能幫助企業有效防止以往管理中可能存在監管不精細的問題。也有企業負責人表示,新的監管模式能有效打擊違法使用放射源行為,有利于行業的良性競爭和有序發展。
“五位一體”監控高風險放射源
放射源丟失、被盜以及丟失后如何快速找回,是放射源使用和監管單位最為關注的問題。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處處長葛宏英介紹,“此前,放射源的管控一直以‘人防’為主,無法及時預告預警,丟失后找回時間長、難度大,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截至2019年底,甘肅省“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在線監管系統”全面建成投運,并完成與生態環境部高風險移動源在線監管系統的數據對接。
期間累計完成省級財政180萬元專項投資,對2019年10月底前省內所有在用的移動和固定高風險放射源全部安裝具有定位和輻射劑量監測功能的高配智能監管電子設備,購置配備省級大屏顯示系統和監管終端設備,從而實現了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實時狀態的在線監管。
這套系統通過應用物聯網、現代傳感、自組網通訊等技術手段,在對放射源基本屬性信息及放射源使用企業基本情況信息的統一管理基礎上,實現了放射源管控由“人防”為主到“技防”為主的轉變,實現了放射源在線輻射劑量實時監測、實時定位跟蹤、遠程視頻監控、智能巡檢和關鍵環節報警“五位一體”的全面監控。并為輻射環境執法、防止放射源意外事故發生提供數據保障,真正做到“防丟失,防偷竊,防泄漏”。
以搭載BQ093006放射源的探傷機為例,有了這枚電子標簽,放射源和移動探傷機一旦發生斷電、移動、震動等“風吹草動”,系統會立即報警,萬一出現丟失情況,內置裝置將發揮作用,便于管理人員迅速鎖定移動軌跡,監管部門和企業能在第一時間了解情況,采取應對措施,把放射源對環境的危害降至最低。
記者看到,屏幕上“軌跡”“劑量率”“電池電量”3個重點模塊均顯示綠色。 谷浴說,“綠色表示正常,一旦處于非正常狀態,模塊就會變成紅色報警狀態。”
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核與輻射處李夢飛介紹,目前,甘肅省共有高風險放射源53枚,涉及4市及蘭州新區6家單位,已全部納入在線監管。此外,預留20臺在線監控設備,為轉入到甘肅省進行異地作業項目且未安裝在線監控設備的裝置使用,確保甘肅省轄區內所有在用高風險放射源都納入監控。
葛宏英說:“現在對于甘肅省在用高風險放射源,我們能確保精準定位。高風險放射源走不丟,監管單位才安心,群眾也才能放心。”
“不漏掉一家企業、不放過一處隱患”
監管系統里的高風險放射源“走不丟”,那“新來”的怎么辦?會不會有漏掉的?
“不漏掉一家企業、不放過一處隱患”,甘肅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對高風險放射源監管有明確要求。
從風險源頭入手,甘肅省嚴格執行審查程序,落實專業技術審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相關制度規范,切實把好高風險放射源企業建設項目環評準入關口。嚴格輻射安全許可證核發技術評估制度,以環評批復落實、管理制度建立、安全措施執行等為重點,不斷加強高風險放射源輻射安全許可審批質量管控。綜合運用行政手段,將終端建設要求作為放射源轉入審批、異地使用備案的前置條件予以實施,確保新增高風險移動源實時、全方位納入監管范疇。
為盡快實現高風險移動放射源在線監管目標,系統建設初期,甘肅把在用高風險放射源在線監管系統的建設及投用費用,統一納入預算,由甘肅省生態環境廳統籌資金予以解決。李夢飛說,由于財政資金保障有力,確保了系統在最短時間內啟動和有效運行。
并且,充分考慮到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保障后續監管到位,對于企業后續購入的放射源,省生態環境廳提出明確要求,必須安裝在線監控后方可投入使用。
2019年“響水事件”發生后,甘肅省集中1個月時間開展了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對使用高風險放射源單位進行深入細致的安全隱患排查,“一對一”反饋存在問題,“一對一”督促查找問題原因,“一對一”指導建立問題清單,按照執行到位、解決到位、不留尾巴的原則,落實問題整改跟蹤問效和驗收銷賬制度,并舉一反三,建立平時管控和重點防護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同時,始終把高風險放射源作為日常監管和監督檢查的重點,聯合省市縣三級監管力量,對涉及高風險放射源企業開展全覆蓋式安全隱患排查和問題督促整改,有效保障了區域輻射環境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