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物聯網數據采集應用于社會治理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作者:黃磊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日期:2020-10-19 10:37:32
摘要:一個RFID標識由芯片及其封裝構成,其成本遠高于噴制印刷的條碼、二維碼,在絕大多數的應用場景中應實現回收循環利用,否則相應的經濟成本將是企業難以承受的。

在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推動下,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巨大需求的牽引下,各種物聯網應用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進一步推動物聯網的智慧化應用,從而使我國社會治理水平達到“智治”新高度,還需解決一系列關鍵問題。對此,國家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黃磊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進行了深入分析。

物聯網是指應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通信互聯,進而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從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網絡,擴展到了“人物互聯”“萬物互聯”。隨著5G、北斗系統的規模化部署和應用,可以預見在“十四五”期間,我國物聯網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展。



加大社會治理相關物聯網大數據的共享與應用

社會治理要提高社會整體為人民服務的水平,而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其良好的運用對于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非常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治理能力已經大幅度提高,進一步的精細化治理需要充分運用海量的物聯網大數據,運用現代知識工程理論方法,構建、培育各行各業的社會治理專業化、知識化模型,并不斷創新,從而為社會治理提供智慧決策支持服務。

當前,我國大數據應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單位間、部門間存在的數據孤島、數據共享壁壘問題,因此要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經過近年來政府的大力推進,可以看到我們在數據共享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一批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重大示范工程項目也在落地推進。但是還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對于大數據應用的宣傳工作不到位。我們的一些數據資源開放平臺的數據下載量并不高,可用性還不夠強,在鼓勵大家用政府數據開發社會治理的創新應用方面工作力度還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大數據平臺中,由于元數據缺乏,匯集上來的數據難以被其他系統使用,存在“誰的數據還是誰用”現象。

二是數據共享壁壘還廣泛存在。大量的物聯網應用無時無刻不在采集數據,但許多數據大都躺在數據采集單位部門的數據庫中“睡大覺”,如城市公交車載監測物聯網。新型公交車輛在發動機、電池、駕駛臺等關鍵部位都安裝了大量的傳感器,通過車載CAN-BUS(控制器局域網總線技術)和公共無線網絡將數據流傳送到后臺數據庫中,這些數據與車輛技術履歷、調度、位置、路況、天氣等數據融合,可以構建車輛健康狀況監測模型、新能源車輛電量預測模型,實現智能、智慧調度,解決目前大量存在的公交車輛運行故障救援、新能源車輛缺電趴窩等現象,提升市民的公交出行體驗。

又如高鐵的地對車監測、車載監測、綜合檢測車、專業檢測車等物聯網系統匯集的海量數據,其大數據應用應該成為高鐵安全運行、基礎設施運維的重要依據和保障,但是目前也受制于數據共享度不足的問題,有顯著成效的創新應用還不多,這也是目前智慧高鐵創新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由于面臨數據安全風險,數據擁有單位普遍沒有意愿將數據共享給有充分技術研發能力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使用,由此造成這些數據共享問題的存在。因此,要加快數據確權、數據共享權屬的研究與制定,構建依照權屬關系的數據共享安全和可控環境,推進各行業公共服務相關大數據的安全共享。

大力推進全國范圍的基于射頻識別的物聯網應用

射頻識別(RFID技術)作為物聯網中物體身份的有效標識,與條碼、二維碼等標識的識別方式相比,具有非接觸、自動化、快速識別的優勢,已經在金融支付、智能交通、鐵路運輸、生產制造、物流倉儲、銷售流通、資產管理、安防管理、防盜防偽、質量追溯等領域大量使用,極大促進了相關領域的企業生產經營效率,帶動相關產業實現了技術、服務、結構升級。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對RFID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大,為RFID產業與應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目前已從政府主導、引導逐步向各行各業主動應用擴散。

一個RFID標識由芯片及其封裝構成,其成本遠高于噴制印刷的條碼、二維碼,在絕大多數的應用場景中應實現回收循環利用,否則相應的經濟成本將是企業難以承受的。因此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應用系統必須是一個閱讀接口標準統一、后臺數據一致的閉環系統,而其閉環越大,應用效果就越大,規模效益也越高。



一些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應用案例,如2000年左右廣深鐵路公司的RFID客票、某航空公司基于RFID的乘客行李托運管理、某港口的基于RFID的集裝箱運輸管理等,均未能取得成功,其原因就在于閉環應用范圍太小,難以實現物聯網應用降本增效目標。

我國目前成功的大范圍RFID應用都是由政府和行業主導實現的,如鐵路、電網、鐵塔、石油管道、油田、危化品運輸等,均取得了極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筆者認為,我國政府部門還應繼續在一些關鍵領域推進國家范圍內統一標準的RFID應用,以下以RFID托盤運輸為例進行闡述。

現代托盤運輸始于產品制造,終于消費終端,由物品生產企業或銷售企業向第三方租賃托盤,一個托盤上的物品信息與RFID托盤是在數據庫中始終綁定的。在物品的倉儲運輸、流通過程中,可以全部由叉車、傳送帶等進行托盤裝卸作業,在物品交接過程中也同時進行數據交換,可以極大地提高商品運輸與流通效率。而目前我國的托盤運輸往往局限在一個倉儲基地中、一個貨運站場中、一個生產或銷售企業內部,或是在一條固定的供應鏈范圍內,在運輸流通過程中往往還需要人拉肩扛更換托盤等裝載或運輸工具,或者人工更換托盤上的識別標簽,尚未達到生產自動化。

全國范圍內統一的RFID托盤運輸的實現,需要做到生產制造、倉儲物流、交通運輸、商業流通等多個領域的托盤規格、RFID技術、數據交換規程、作業機械等的標準化,需注意與國際標準接軌,并進而培育出我國的規模化托盤租賃經營企業。這是一項復雜的涉及多領域的國民經濟綜合治理問題,無疑需要國家政府部門進行牽頭、引導。基于RFID的托盤運輸在我國的廣泛實現,必將極大地提高我國相關企業的產業升級,同時極大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終造福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