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山東陽信縣首家物聯網肉牛追溯系統,實現“牛縣”崛起

作者:王延斌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期:2020-10-16 09:43:11
摘要:聽音樂、做按摩、睡軟床、喝溫水、吃酒糟……在山東省陽信縣,這是一頭牛的待遇。

聽音樂、做按摩、睡軟床、喝溫水、吃酒糟……在山東省陽信縣,這是一頭牛的待遇。

陽信縣華陽現代化養殖場負責人楊曉瑞說,要讓牛兒們過得逍遙自在,在科學上有講究,“聽音樂,可以放松牛的神經,減少應激反應,有利于其生長。黃色毛刷是牛的按摩器,牛去蹭它,它就自動運轉按摩,梳理毛發,去除牛體表面寄生蟲,毛刷還可以幫助牛的脂肪滲透到肌肉里,提高牛的品質……”

科學養牛,源于養殖大戶們的一筆賬——每頭牛的價值如果都能達到A5級別的話,其收入能到18萬以上。這意味著一頭牛的純利潤比普通牛高好幾倍。

地處山東北部的陽信縣懷揣中國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縣、中國優質麥生產基地縣、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等諸多名片。很多人不知道,這里人口不到50萬,卻擁有著27萬余頭肉牛存欄量,畜牧業總產值達550億元,這些成績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畜牧百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肉牛示范縣。

陽信養牛,富了百姓,強了企業。

64歲的馮光岐曾經是大營村“出了名”的貧困戶。

2017年以前,老馮靠種地為生,年收入僅5000元。雪上加霜的是,他兒子還身患重病。在村干部的幫助下,老馮開始養牛。一年出欄50多頭,賣給企業,老馮年收入最多能拿到3萬元。

對貧困戶來說,養牛,意味著新生活的開始,寄托著對未來的希望。

在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每一頭牛都有自己的身份證。科技日報記者拿起手機,掃描包裝袋上的條形碼,每一頭牛的喂養飼料、防疫打針、屠宰加工、檢測、超市上架等情況,甚至其母系、父系、養殖戶的資料都有詳細記錄。

對億利源的當家人楊振剛來說,建成上述山東首家物聯網肉牛追溯系統遠不是他的目標,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改造傳統肉牛業才是他的追求。

如何讓27萬余頭肉牛吃飽,口糧問題考驗著陽信人的智慧。在劉廟村,5000多畝糧改飼試點提供了關鍵答案。在北京肉牛銷售行業練就了一身本領之后,馮玉在回到家鄉,擔任起大營村黨支部書記。眼下,由他擔任負責人的借箭牛業有限公司成為試點企業之一。首批種植的5000畝訂單全株青貯玉米,通過從“糧食—經濟作物”向“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讓企業收益頗豐。

馮玉在說:“過去,一頭牛一天需要5公斤玉米面和10公斤黃貯,成本約10.5元。現在只要15公斤青貯玉米和部分營養物,成本僅7.5元。”

如今,在這個山東北部最大的回族聚居縣,擁有多個肉牛養殖專業化鄉鎮、36個養牛專業村、236個農民養牛專業合作社,培育了136家肉牛屠宰加工及上下游企業。

陽信人富了,他們還惦記著遠方的兄弟。

對內蒙古科右中旗來說,今年的5月1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該旗首個肉牛交易市場——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開市,開市當天肉牛入場量達7306頭,當日交易1716頭,交易額過2000萬元。該中心是陽信企業投資建設的,是陽信縣與科右中旗異地扶貧協作的一大成果。

陽信與科右中旗相距1200公里,一個成果連接起彼此,實現了雙贏。

億利源副總經理劉民澤告訴記者:“我們對當地肉牛產業進行精準扶貧,改變當地傳統的養殖模式。具體而言,我們提供技術,包括繁育技術、養殖技術,我們回收小牛,他們每頭牛一年能收入7000塊錢左右,比養殖母牛要提升很多效益。”

牽著“牛鼻子”奔小康,精明能干的陽信人還將循環經濟延伸到產業各個層面:利用秸稈“過腹還田”形成的有機肥發展有機農業,將秸稈廢料做成食用菌基料,發展菌菇產業;糞肥廢料再回收,進行生物質能發電、產生沼氣,為整個產業提供能源,從而形成了“飼草種植—犢牛繁育—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配送—餐飲—皮革深加工及牛血、牛骨、牛皮、生物制藥、科技研發、牛文化”于一體的綠色全產業鏈條,“牛產業”為陽信富民強縣提供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