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掃臉扔垃圾 廣州黃埔區分類桶有了電子“身份證”
給分類垃圾安裝獨一無二的電子“身份證”,發現垃圾混裝,就可以輕松追溯源頭;采用AI人臉識別登錄,居民通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可實時結算投放收益……在廣州市黃埔區,依托物聯網、AI、大數據等“黑科技”,一場“垃圾革命”正在悄然興起——這就是黃埔區自主開發建設的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
垃圾“刷卡”乘車, 實現源頭追溯
今年3月,黃埔區啟動垃圾分類“智慧管理”平臺建設。該平臺運用二維碼、物聯網信息采集、視頻監控和分析等技術,實現了過去只存在于設想中的垃圾分類稱重、轉運桶智能識別、分類網格化管理等垃圾分類場景。
第一個刷新垃圾分類觀念的,就是“亂扔垃圾可追溯”。2019年底,黃埔區所有小區實現樓層撤桶,實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掀開了垃圾分類新的一頁。 “樓層撤桶后,我們可以分析出來各個小區分類參與情況,這為我們進一步探索科學化管理提供了現實可能:既然可以定時間定地點,那么我們的桶也可以定下來,”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負責人介紹道。于是,轉運桶智能識別系統應運而生。據介紹,該系統是將所有的分類桶進行信息采集,為他們頒發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電子標簽,從而實現“分類投放點—收運車輛—轉運站場”的信息化聯網管理。
轉運桶不僅用于指引居民對各類垃圾進行分類投放,還可以很好地解決混收混運的問題。傳統收運模式下,轉運桶經常被搬來搬去,導致即使收運前發現混裝,也無法追溯,單純靠人工去排查難度非常大。
現在垃圾刷卡“乘車”后,車載分類稱重系統將對其“安檢”,準確識別編號。小小的刷卡動作,背后意義可不簡單。“一旦發現有混收混運情況,我們便可根據標簽,追溯到具體投放點,分析出責任人、責任單位等信息,從而進行督導整改甚至處罰。”
AI掃臉扔垃圾,精準投放可獲獎勵
截至目前,黃埔區共有300余組智能分類設備。通過“有償投放、有趣運營”智能管理模式,實現分類宣傳、分類投放前端智能化管理,該系統采用AI人臉識別登錄,居民通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可實時結算投放收益。據介紹,在鼓勵居民精準投放的同時,系統后臺根據登錄信息可以進行精準溯源、數量統計,做到每袋垃圾可溯源。企業盈利持續發展、居民養成習慣獲得激勵、政府解決監管難題,三方共贏的良好格局由此形成。
據介紹,前端的智能回收設備可以對居民所投放垃圾的時間、品類、重量等進行記錄,為垃圾分類督導工作提供數據依據。后端的車載稱重等系統,提供大數據平臺,構建環衛數據管理體系。
除生活垃圾外,黃埔區的餐廚垃圾、其他垃圾也將實現“智能稱重”。在黃埔區,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兩類都要求做到日產日清。以往對于垃圾清運數據,都是靠肉眼估算、人工登記,厘清社區、街鎮的數據耗時較長,且與終端進場數據不相符的情況時有發生。
“分類稱重系統上線后,數據將精確到每個桶、投放點,且能同步上傳至終端管理后臺,進而統計出社區、街鎮的數據,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時可實現對轄區垃圾量的變化科學分析,從而為精準減量提供數據支持。”黃埔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負責人介紹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