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北京海淀城市大腦首次實現城市治理領域大數據融合

作者:華凌
來源:科技日報
日期:2021-02-25 09:48:39
摘要:2月24日,記者在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多功能指揮大廳里看到,一面高5.8米、長19.2米的巨幅屏幕上,匯聚地區全景地圖、實時監控畫面、各種數據以及突發事件等多類信息。“今后,海淀城市大腦將實現‘一屏盡知海淀’的功能。”北京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吳維表示。

2月24日,記者在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多功能指揮大廳里看到,一面高5.8米、長19.2米的巨幅屏幕上,匯聚地區全景地圖、實時監控畫面、各種數據以及突發事件等多類信息。“今后,海淀城市大腦將實現‘一屏盡知海淀’的功能。”北京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吳維表示。

北京海淀城市大腦,實時、精細感知著海淀區431平方公里的 “心跳”和 “脈搏”,如同具有生命體征的巨系統,不僅第一次實現全方位感知城市信息,也首次實現城市治理領域的大數據融合。



近日,海淀城市大腦智能運營指揮中心(IOCC)正式投入運行。作為海淀城市治理指揮調度的全視角駕駛艙和智慧中樞,這里聚合城市大腦各個場景的能力與資源。態勢研判、智能分析、綜合決策、仿真推演、業務協同等功能都可在這里實現。

融合指揮+智能運營 ?打造城市大腦的海淀模式

海淀“城市大腦”按照“1+1+2+N”架構模式建設,即一張感知網、一個智能云平臺、兩個中心、N個創新應用。“一張感知網”由全區12000余路在網攝像機以及10000多路傳感器做支撐;“時空一張圖”匯聚全區249個專題地圖數據,包括基礎地理、行政區劃、二三維地圖、約17萬個建筑,以及城市部件等;大數據中心匯聚政務數據、物聯網數據、互聯網數據、社會資源數據,目前已接入8個市級部門、13個區級部門、全區29個街鎮數據,整合55個原有信息化系統;AI計算中心可對各類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處理,并提供智能分析服務和識別結果。

IOCC面積約1200平方米,空間分為視頻會議室、會商室、網絡輿情監控指揮中心、多功能指揮大廳、技術保障區五個部分。應用方面以城市大腦“1+1+2”的感知網絡、智能云平臺、大數據中心、AI計算中心為基礎,主要分為融合指揮和智能運營兩大模式,具備靈活的信息交互展示、全量的數據資源調度、智能的分析研判學習三大能力。

目前IOCC已對40多個業務系統實現接入及數據融合,預計后期可達到80多個。已接入的數據涵蓋生態環境、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智慧能源等五大領域,應用場景除原有的智慧社區、渣土車治理、中關村西區交通治理、大氣污染防治等,拓展垃圾分類、接訴即辦、城市能源、無障礙設施智慧服務等一批新場景,總數已達52個。根據“七有”“五性”,梳理出城市品質運行指標1200多項,已接入220多項。基于城市大腦時空信息平臺,IOCC還將全區行政區劃、地形地貌、城市部件等進行全場景建模,重點區域進行精準建模,并依托城市大腦感知神經網絡,將全區12000多路攝像頭和10000多個傳感器實時聯動,為城市運行監測提供基礎能力保障。

高視角+全方位 ?一屏“在手”調度科學有力

“以前受場地、技術等條件制約,領導在指揮調度時有三大痛點:‘見得著人見不著事’‘聽得著事看不著數’‘用得到數匯不成智’,方法和經驗都存在人的腦子里,系統只會執行,因人而異、重復勞動等情況時有發生。”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吳維介紹。海淀區人口超過300萬人,傳統的城市管理方法成本高,人工疲于應對,城市治理水平面臨著巨大考驗。



IOCC集成融合指揮和智能運營兩大模式,不僅可以實現靈活的信息交互展示、全量的數據資源調度,還能形成智能的分析研判學習功能,以全域視角一屏盡覽海淀全局,推動區域智慧治理進入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原來委辦局和街鎮都各自掌握很多數據,沒有整合,而且技術路徑不一樣,不同場景指揮調度需要打開的系統也不一樣。比如兩個領導都看到某一個問題,有可能會分別下達指示,兩路人馬辦案,這就造成城市管理‘各自為政’,重復勞動,效能低下。”吳維說。通過全鏈條的功能支撐,IOCC建造屬于海淀的“數據港”,并可以通過一個系統下達指示。目前已接入13個委辦局35個業務系統、全區12000多路監控視頻、10000多個物聯傳感設備。數據達到6000余萬條,每天處理數據量16萬條,已共享給委辦局30萬條。

在信息掌握方面,利用IOCC實時精準的數據來源和交互智慧屏系統,就能進行靈活交互展示。吳維給記者舉例:在接到功德寺地區有噪音的案件時,IOCC為街鎮分析事件點位周邊的問題因素,且精準定位并實時監測正在施工的工地,通過IOCC城市管理場景(渣土車源頭管控),可以監測到該工地在報案時段的施工情況,這樣就能確定噪音產生的源頭,后續主動推送給街鎮工作人員關于天氣、路線、現場情況、投訴問題證據及建議聯合執法委辦局等信息,處理問題的精準度、效能都大大提高。

“過去每個場景需要的信息來源不一樣,主要靠人工收集和口頭報告,系統也只能接單一信號源,看得見人就看不到事,無法在召開視頻會議的同時看案件現場,更別提指揮調度。現在城市管理者一屏便可進行視頻會議并看到任何事件現場,想看的數據也都能同步展示,以高位視角看海淀全局,全方位出謀策劃,高效率調度解決。” 吳維說。?

學習+思考 ?成就類生命智慧有機體

“聚人工”實現“聚信息”,最終只是達到數據集中展示的“智能化”。海淀IOCC不滿足于這樣的“智能化”,而是要向“智慧化”成長。通過數字孿生、精準調度,數據反哺、協同聯動,AI賦能、自我成長,有機融合實現“聚智”,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集成應用賦能城市管理,讓大城市會“思考”,更“聰明”。

據介紹,城市運營管理從技術支撐演進方面分為4個階段:1.0階段——“人拉肩扛人海戰”,一個電話、兩眼摸黑奔赴現場;2.0階段——“系統輔助人干事”,系統擴展了人的眼睛、耳朵,輔助支撐雙手雙腳;3.0階段——“系統學會干人事”,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讓系統逐漸學習人的經驗,實現“算力”替代“人力”;4.0階段——“系統干事人想事”,系統成為工作主力,實現城市運行、評價、發展的整體智慧化。“目前海淀IOCC正處于3.0階段,未來向4.0階段演進。” 吳維介紹,IOCC構造了一個海淀的“大腦仁”,開拓性構建城市事件的智能分析研判學習能力,在事件應對過程中,可以通過持續學習固化經驗,提煉標準,最后達到自主研判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