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區開展農村易腐垃圾大數據監管平臺建設
日前,普陀區展茅街道垃圾處理中轉站新購置了一批易腐垃圾回收車,工作人員正忙著調試車上的電子秤等設備,工作間隙還演示了整個操作流程:保潔員在規定時間回收垃圾時,將易腐垃圾桶放到智能物聯網臺秤上稱重,并評判分類是否合格,數據會上傳到監管平臺。“秤上還安裝了攝像頭,會對桶內垃圾進行拍照并上傳至平臺,分得好不好都有依據。”區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促進科科長毛文杰說,村民家門口都有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兩個垃圾桶,易腐垃圾桶上都有一張“身份證”,便于積分等相關數據更新到平臺上。
據悉,為加快推進漁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工作,普陀區今年以展茅街道為試點,建設農村易腐垃圾大數據監管平臺,實現易腐垃圾全過程、可視化和精細化管理。
“以往居民可能會抱怨積分高或低,現在有了智能化設備,進行了量化,就更加透明了。”展茅街道環衛服務有限公司經理翁旱國說,易腐垃圾收運車操作流程簡便,第一批共配備了30輛,覆蓋展茅街道8個村,每輛車能收運250戶左右的垃圾,環衛工人完成培訓后,這些車將正式開始工作。
“易腐垃圾收運后,環衛工人需要對全部垃圾進行稱重,與回收時的記錄數據一致后,才能進行處理。”毛文杰說,這些垃圾會投放至易腐垃圾處理終端設備中,經發酵后變成有機肥,實現資源化處理。
作為易腐垃圾大數據監管平臺建設的一部分,回收兌換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打火機:10分一支,殺蟲劑:15分一瓶,紙品、廢塑料按市場價……”在展茅街道路下徐的垃圾兌換超市內有一份積分調換表,村民只需報上戶主姓名或戶號,就可以在這里憑積分換取商品。據了解,截至去年,全區61個行政村都已建立兌換超市,調動村民垃圾資源化回收的積極性。
此外,為進一步推進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普陀區于去年制定出臺了《普陀區漁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暫行辦法》,依據該辦法建立了區、鎮(街道、管委會)、村三級聯動考評的長效機制,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公開招投標形式,確定兩家第三方單位對全區61個行政村(覆蓋行政村所屬的全部自然村)實行每季檢查考評,并將考評結果通過主流媒體和文件通知的方式予以公布。“我們還將考評結果與資金獎補、單位績效、個人考核、村民獎勵掛鉤,通過獎先罰后、以考促進,破除垃圾回收利用不高、日常管維不夠等短板,推動漁農村環境衛生向好、向優發展。”毛文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