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航天智能傳感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
物聯天下,傳感先行
智能傳感技術
是未來萬物物聯時代的重要基石
5月26日下午,湖南航天智能傳感技術研究院項目在望城經開區簽約,這是湖南省第一家智能傳感技術研究院,為園區智能終端產業發展開辟新領域、增添新動力。
湖南航天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應偉,總會計師嚴波,望城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周剴,黨工委、管委會領導李小平、佘浩宇、姚羅光,湖南航天磁電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鄭自儒,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胡盛青,長沙億達智造產業小鎮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丁衛政,園區及企業相關部門負責人出席簽約儀式。

湖南航天有限責任公司
是大型軍工央企、世界500強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級企業
十四五期間,湖南航天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湖南航天)謀篇布局“一圈五鏈”產業規劃,其中“智慧產業”的主要支撐就是智能傳感器產業,目前已經在激光陀螺、光纖陀螺、編碼器、電量傳感器、MEMS陀螺儀、加速度計等產品方面形成了較強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湖南航天磁電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航天磁電)為湖南航天下設企業,于1995年落戶望城經開區。歷經多年發展,在磁性材料與磁性元件產業方面具備了行業領先優勢。公司擁有1個航天科工集團級工程中心、3個省級技術創新平臺、1個省級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有效專利130余件并保持年增速15%以上,相關實驗室通過CMA、CNAS和DILAC資質認證。
根據簽約內容,航天磁電將持續投入超億元,在長沙億達小鎮打造集技術研發、成果孵化和產業培育于一體的創新型研發機構——湖南航天智能傳感技術研究院。發展高性能磁電編碼器、電流傳感器、角度傳感器、基于TMR/GMR技術的溫敏傳感器、導航傳感器、信息安全半導體芯片等技術和產品。同時依托中國航天科工的技術背景和應用需求,引進一批國內領先的傳感器研發項目與創新創業團隊,重點解決傳感器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在五年內實現15個以上科技成果引進或孵化,獲得60項以上發明專利,產業集群規模達30億元,凈利潤3億元,累計創造稅收超3億元,形成技術、人才和成果的聚集,營造良性協同的產業生態。

周剴表示,望城經開區作為長沙“三智一芯”產業的主戰場、主陣地之一,近年來通過引進比亞迪電子、華為、德賽電池、新視電子、恒茂高科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落地生根,智能終端產業迎來了指數級增速。湖南航天與園區合作歷史悠久,通過此次合作,我們有信心推動、引進更多包括智能傳感在內的鏈上企業,實現強鏈補鏈,加速推進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同時園區也將一如既往做全方位好服務保障,推動協議盡快落實落地,促進智能傳感技術在園區實現產業化,助推智能傳感研究院打造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一流研究機構。為長沙當好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領頭雁、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示范區貢獻更多力量。

唐應偉表示,航天磁電多年來扎根園區深耕主業,在磁性材料產業方面已經成長為全國第一,市場份額達92%以上。研究院項目從3月底初次洽談,不到兩個月就實現了簽約。無論在長期合作或短期對接中,湖南航天都深刻體會到園區真心為產業發展殫精竭慮、真情為企業服務排憂解難、真誠為創業營造一流環境的情懷與擔當。傳感技術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之一,大力發展智能傳感既是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航天科工集團發展的戰略要求,更與湖南省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長沙市“三智一芯”產業定位高度契合。智能傳感研究院的建設,將在傳感感知、伺服與執行、智能算法等方面實現更多創新成果,并驅動更多產業衍生。
他指出,研究院的建設運營要聚焦產業特色,以航天產業需求為牽引、爭取高精尖項目,明確定位形成“長板”;要解決“卡脖子”,以國產替代項目為標靶,助力中國制造2025;要構建產業鏈,爭當智能傳感細分領域鏈長,在保障國家、省市需求的前提下實現市場與產業布局的平衡可控;要爭當國家隊,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創建國家級平臺;要創造新模式,推動“政產學研用金”六要素協同創新,實現產業突圍。

▲望城經開區智能終端產業園
近年來,望城經開區始終將先進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選擇”,聚焦智能終端、綠色食品、新一代半導體、生物醫藥、新型合金、先進儲能材料六大重點產業鏈,堅持精準招商、注重招大引強,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左右鏈配套,推動補鏈、延鏈、強鏈跑出“加速度”,尤其在智能終端產業鏈發展方面力爭當全市“主力軍”。
當前,物聯網、5G通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智能傳感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是未來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湖南航天智能傳感技術研究院的成立,將進一步助力望城經開區智能終端生態體系多樣化,集聚相關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